嘟嘟嘟23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成都紙家深刻影響了我國的造紙業。據史書《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代貢紙的地方很多,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
因此,大唐雖然缺紙,但是不缺造紙的。而造紙技術呢,也沒啥好說的,因爲古代最便宜的就屬蔡侯紙了,但那玩意放在唐朝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的。沒有化學技術的古代,搞個屁的漂白洗滌二次回收廢紙。
至於我國的採礦術,那倒是更沒啥好說的了,幾乎除卻現代化機械科技出現外,曾今我國的採礦術種類繁多,針對各類情況的礦牀礦洞等等,深挖入洞都是常態,都有詳細的方法和技術了。
李承乾要做的很簡單,開設產業,吸納就業者,逐漸將所有產業鋪設起來,形成咸陽當地的市場規模,和對整個大唐市場的對接,形成貿易規模產生經濟效益。說簡單點,造東西創造財富,之後搭建內需市場和外需市場,不斷擴大內部市場經濟規模還兼具從外部大市場牟取利益維持可持續發展。
李承乾聘請了數位從事釀酒行業的師傅,將詳細的古代蒸餾技術教給他們,以府庫支撐開設大規模釀酒廠。自古鹽鐵專賣,唐朝並沒有實施,至少唐初沒有壟斷。但酒這東西,可是古代供不應求的奢侈品,因爲它需要糧食。古代糧食本就珍貴和稀缺,不可能大規模量產,因此李承乾眼下的目標乃是隔壁長安的那羣勳貴世家大族。
至於後續擴大規模,需要等到馬鈴薯的產量上來後,一定程度解決了糧食供給問題,才能考慮爲民間提供高度數酒水。主次有序,不能亂了。至於馬鈴薯的釀酒工序,古代能做,但做不到現代的精良,出來的酒水也不如現代化的好,但對比古代的酒,還是算得上佳釀了。
制曲:一杯美酒的誕生歷程裏,至關重要的便是這頭一步——制曲。曲爲酒之骨,古人釀酒制曲的重要原材料便是穀物。剛發芽的穀物中會產生大量的酶,這種酶可以將穀物本身的糖化成糖分,在之後的發酵過程中,再轉化爲酒精。而發黴的穀物,同樣也可制曲,麴黴當中的澱粉酶也會糖化穀物中的澱粉,成爲制曲的重要環節。
發酵:不同的酒麴釀造出來的酒風味相去甚遠,但不管釀造黃酒白酒還是果酒,發酵是必經的過程。將釀酒所用的穀物先浸泡一整日,浸泡之後,再用鍋爐蒸煮。此時廚房內滿室谷香,叫人垂涎欲滴。再在冷卻後的穀物中加入穀殼,拌入酒麴,便開始入池發酵,靜待時光釀造一段穀物的傳奇。發酵的過程講究一個“準”字。穀物浸泡的時間要準,蒸煮穀物的火候要準,加入穀殼與酒麴的配比要準,發酵的時長更是要準上加準。一個發酵的工序做完,釀酒師傅們往往要忙出一身汗。
蒸餾:沒有現代蒸餾科技,古人的蒸餾方式非常樸實無華。將發酵完的谷飯上鍋蒸餾,蒸餾出的頭一道酒卻往往不能用,還需要再進行發酵,再進行蒸餾。在這個過程中,釀酒師傅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時光與溫度給予 酒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在蒸餾的過程中,發酵往往伴隨其左右,耗時長、工序繁複。每出一道酒,酒中的濃烈的穀物便要柔和淡化一分,直至終了,不偏不倚,既有那一口足以縈繞口腔的谷味,又不失陶醉味蕾的那一份屬於酒的醇和。
蒸餾技術出現在我國的時間,衆說紛紜,有說漢代、也有唐代、更有宋代。因此,這裏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蒸餾技術沒有擴大傳播,那就由李承乾借用一下。例如,始於唐代的說法是白酒始於唐代有詩詞爲證。如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寇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顯然,燒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現,而且比較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