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簡單地喫過早餐,拉姆把剩下的犛牛奶倒進大概12米高的木製圓桶——藏語叫“甲董”。木桶裏豎着一根木棍,木棍底端固定在一個略小於木桶內徑的木質圓盤——藏語叫“甲洛”。拉姆手握木棍,非常耐心地快提慢放,大約平均兩秒一個來回。
太陽透過黑犛牛帳篷的縫隙,灑在拉姆的頭髮和肩上。“塔嘎”裏冒出的青煙繚繞而上。拉姆打酥油的聲音,混雜着帳篷外犛牛脖子上的鈴鐺聲。這就是草原的早晨。
一個多小時後,黃澄澄的酥油從牛奶中分離出來。這層酥油倒進涼水後,變成軟軟的晶體。拉姆撈出尚不結實的酥油不斷拍打,耐心地清理掉酥油表面黏附的一根根犛牛毛。在不斷拍打中,酥油裏的水分越來越少,最後被塑造成型。
“甲董”裏剩下的牛奶仍然可以喝。但爲了便於保存和充分利用,拉姆把它倒進一隻口徑大概60厘米、深度約40厘米的鑄鐵鍋,架在“塔嘎”正上方熬製奶渣。
竈臺幾乎全天都在“咕嘟咕嘟”地工作。等白色的奶液被熬製成豆腐渣形狀後,拉姆將鑄鐵鍋整個端到帳篷外,把奶渣撒到毯子上曬乾。
奶渣聞起來香,嚼起來硬,只能放在嘴裏等它慢慢軟化。西藏不同地方奶渣的製作方式各不相同,據說日喀則一帶的奶渣就不會這麼硬。但梁萬羽最受不了的是濃郁的奶腥味。
牧場的生活單調。事實上,活也很繁重。拉姆和媽媽一天都忙着擠奶、熬製奶渣、撿拾牛糞等。梁萬羽有時候跟着旺堆,有時候跟着拉姆出門趕牛。
草場上到處是鼠兔打的洞,加上有的地方草厚一點有的地方草薄一點,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的。拉姆吹着口哨,嫺熟地甩着烏朵趕牛。犛牛毛搓捻成粗毛線,再編織成繩鞭。繩鞭一端是套環,中間是一塊巴掌大的橢圓形“烏梯”,末端用羊毛做鞭梢。拉姆把套環套在中指上,抓住鞭梢,將土塊藏在“烏梯”中,在空中掄圓烏朵,瞬間放開鞭梢,土塊“啪”地朝牛羣飛去。
大概攆出去一兩公里,任牛羣散開。拉姆指着遠處湖邊淺淺的山堡。“哥哥,我帶你去山爬一個吧。”拉姆對梁萬羽說道。“哥哥,飯喫一點吧。”“哥哥,酥油茶喝一杯吧。”拉姆經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