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帝乙晚年時期,做出了遷都的重大決策,將首都從舊地遷至沫邑,即今日的河南省淇縣,改名爲朝歌。他的長子微子啓雖才智出衆,但由於其母身份低微,未能被立爲太子,反而是其同父異母的弟弟辛,因其母親爲正宮皇后,最終繼承了王位。這位小兒子辛,便是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實際上,“紂王”並非他的正式帝號,而是後人鑑於其暴政,賦予他的貶抑性諡號,寓意他“殘忍且損棄善行”。
史料記載,商紂王起初是一個聰明勇敢、富有軍事才華的君主,然而隨着時間推移,他的英明特質逐漸轉變成了殘暴無情,他沉溺於酒色財氣之中,愈發奢華無度,暴虐無道。國王的昏聵導致佞臣當道,朝廷腐敗,社會陷入黑暗,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進一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衰敗進程。
與此同時,地處西岐的周部族,在西伯姬昌的勵精圖治下卻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自帝乙通過聯姻緩和了商周矛盾後,姬昌並未急於東征商朝,而是恭敬地履行每年朝貢的義務,《呂氏春秋》記載姬昌“納貢適時,祭祀虔誠”,這種行爲贏得了紂王的好感,甚至賞賜他大片土地。但這並不意味着姬昌放棄了他的雄心壯志,他深知想要顛覆根基深厚的商朝統治,必須內斂鋒芒,潛心積累實力。
表面上,姬昌表現出對商朝的忠誠順從,暗地裏卻致力於提升周族的實力,爲推翻商朝做長遠規劃。他秉持德政理念,強調關愛百姓,尊老愛幼;大力發展農業,減輕徭役稅賦,激發了民衆的生產積極性;實施仁政,減少刑罰,堅決反對株連無辜;廣泛招攬賢能之士,吸引了衆多有識之士紛紛投奔。身爲國君的姬昌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常穿粗布衣裳,親自參與農耕勞作。在他的領導下,周族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增強,成爲了各路諸侯爭相歸附的理想國度。
儘管如此,西周的強大終究引起商朝的關注,紂王的親信崇侯虎向紂王告密,稱西伯表面施行仁德,實則是爲了聚攏人心、物資,密謀造反。聽聞此言,紂王勃然大怒,立刻下令逮捕姬昌,將其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在羑里的囚禁生活中,姬昌始終保持着淡然的態度,未流露出絲毫怨恨之情。紂王觀察姬昌,始終找不出他有任何謀反之意。周人得知姬昌被捕後,惶恐不安,生怕他會步其父季歷的後塵遭殺害,於是蒐集了許多美女、寶馬、珠寶獻給紂王,以證明周族對商朝的忠誠。紂王看到進獻的美女,心情大悅,於是下令釋放姬昌,並賜予他弓箭、斧鉞等儀仗,授權他可以征討不服從命令的小國,這就是歷史上着名的“文王羑里之困”。
經歷羑里之困後,姬昌深深認識到紂王的荒淫無道,回到西周後,他堅定了滅商的決心。雖然他明白西周已有挑戰商朝的實力,但若全面開戰,他還需要一名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助手來輔佐他指揮戰爭。於是,姬昌在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竭盡全力尋找這樣一位賢能的軍事家。
姬昌遍尋賢良的行動觸動了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這位老人正是後來威震天下的姜太公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