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李冰的精心設計下,岷江江水通過“分水魚嘴”被巧妙地劃分爲東西兩部分:東側內江較爲狹窄且深度較大,而在枯水期,大部分河水自然流向底部較低的內江,確保了成都平原的充足水源,避免了乾旱災害;而在雨季或洪水期,超出“寶瓶口”負荷的多餘水量,則會自然而然地溢流至江面更寬廣的西側外江,從而有效防止了洪水對成都平原的影響。
爲了進一步確保內江與外江水量的均衡及防洪效果,李冰在“分水魚嘴”與“寶瓶口”之間增設了一條名爲“飛沙堰”的溢洪通道。該堰同樣採用竹籠卵石結構,堰體低於周圍地面,當內江水位過高時,多餘的水會自動漫過“飛沙堰”流向外江,起到良好的分洪作用,有力地保護了成都平原免受洪澇災害。此外,“飛沙堰”名稱的由來還因爲它具有排沙功能,岷江上游攜帶的砂石在經過這裏時,會被水流形成的漩渦拋向外江,防止砂石堵塞“寶瓶口”。
經過長達十四載的努力,至公元前256年,李冰成功打造了包括“寶瓶口”、“分水魚嘴”和“飛沙堰”在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系。不僅如此,他還創立了一套嚴謹的維護制度,比如在內江河牀的“寶瓶口”附近埋設石馬作爲基準,規定每年枯水期需清理河牀至石馬位置,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飛沙堰”的高度以確保其持續發揮飛沙與分洪的功能。這套維護制度沿用至今,依舊對都江堰的有效運轉發揮着關鍵作用。
都江堰建成後,岷江內江所引之水滋養了成都平原,民衆紛紛挖掘渠道,利用江水灌溉農田,使得成都地區日益富饒繁榮,成爲了蜀郡的一大糧倉。原本秦王令李冰建設都江堰的初衷是爲了支援秦軍攻打楚國的後勤供給,卻不料此舉意外地惠及了廣大百姓。爲了感念李冰與其子的豐功偉績,當地民衆在都江堰渠首建立了二王廟,並在每年清明節進行祭拜活動;每年水利工程維護完畢後,還會在廟中舉辦莊重的放水儀式。因此,李冰在都江堰灌區百姓心目中,已然成爲了守護一方水土的神只。
喜歡中國歷史故事請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