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冰,這位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水利大師,因其卓越的治水才能而被人們尊崇如水神一般。其最爲人稱頌的成就便是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當秦國吞併巴蜀,將其變爲蜀郡之時,蜀郡沃野千里,擁有豐富的糧食產出,且坐擁岷江這條重要水道,從而成爲秦國軍事行動的重要後勤保障基地。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沿岷江順流而下進攻楚國,但在楚國的商喻地區卻因糧草補給不暢而受阻。問題在於,當時的成都作爲軍需物資儲備地,軍隊所需的糧草需經過一段艱難陸路才能抵達岷江碼頭以供運輸。鑑於此困境,司馬錯設想通過改變岷江河道使其流經成都,以改善運輸條件。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委任李冰擔任蜀郡太守,肩負起改道岷江的重大使命。李冰歷時三年多,深入研究岷江水文狀況,力求在確保成都安全引入岷江水源的同時,有效防止水患的發生。至公元前270年,他精心制定了詳盡的治水計劃:要成功引入岷江水至成都,首要任務是建造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面對源自雪山、水流湍急且旱澇不定的岷江,李冰認識到選址是治水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後,他最終選定了一處位於山區和平原交界的咽喉之地,控制此處便能有效駕馭岷江水勢。
隨後,李冰組織大量民工開始了艱鉅的工程建設。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棘手難題:引岷江水入成都,必須穿越一道天然屏障——玉壘山。爲此,李冰決定開山闢路。在那個尚未發明火藥的時代,開山全憑人力一錘一鑿,工程極其艱難。但李冰創新性地採用燒石法,先在岩石中鑿出深槽,填滿木柴燃燒,待岩石受熱膨脹後再以冰冷江水急激冷卻,利用熱脹冷縮原理使岩石破裂,極大地提高了開山效率。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終在玉壘山上鑿開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豁口,形似瓶口,故名“寶瓶口”,而被鑿開的山體則被稱爲“離堆”。
李冰開鑿寶瓶口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讓岷江改道流經成都,更是爲了通過分流江水減輕西部江段的流量,從而避免洪水氾濫,同時也能爲東部地區引入水源,緩解乾旱問題,這是整個治水策略的核心。
完成寶瓶口開鑿後,李冰繼續引領民工將岷江水引入其中。他們歷時四年,用卵石填充竹籠並藉助船隻運送至江心堆積,逐漸形成了一道分水堰,將岷江分爲內外兩股水流。內江成爲引向成都的河道,水流匯入寶瓶口;外江則是岷江原有的主河道。這座露出水面形似魚嘴的分水堰,也因此得名“分水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