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到韶山參加一個紀念毛澤東誕辰120週年的活動,意外地發現在離毛故居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澤東圖書館。爲偉人、名人建紀念圖書館,在國外幾成風氣,美國每個退休總統都有一座,中國卻極少見。關於毛的這座圖書館也未能建在北京等大都市,而是在他家鄉的小山衝裏。我很好奇,便進去一看。
圖書館不大,實用面積只有680平方米。這裏只收三類書,一是毛寫的書,各種選集、文集、單行本;二是毛看過和評點過的書;三是寫毛的書,即各種研究毛澤東的書。館的功能以收藏、陳列爲主,兼有一點借閱,遊人可免費參觀。但因知道的人不多,來者寥寥,那天我去時館內十分清靜。
一般無論博物館、圖書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我問接待我的劉館長:“能不能看看你們的寶貝?”他自己先戴上一副薄薄的白手套,又遞給我一副,然後讓管理員捧出一個盒子。打開,是一本藍皮黃紙的書,小32開本,約有一寸之厚,他說:“這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是已知的歷史上出版的第一本《毛澤東選集》。”1942年延安整風時黨中央成立了宣傳教育委員會,毛澤東是主任,王稼祥是副主任。整風過後,爲了推動幹部的學習,晉察冀邊區請示中央宣教委會後決定編一本《毛澤東選集》,這個任務交給了時任《晉察冀日報》社長的鄧拓。鄧是黨內的才子,是一個好學習、好收藏、好研究問題又很有政治眼光的知識分子,他平時猶好收集毛澤東的講話、文章。邊區黨委1944年1月下文件,鄧三個月後就編出了這本書。現在我們看到版權頁上寫着,編印:晉察冀日報;發行:晉察冀新華書店;定價:三百元(邊幣);一九四四年五月初版。
我俯下身子仔細觀察這件寶物,雖然手上也戴着一雙白手套卻不敢去翻它一下,生怕碰碎那已經被歲月浸泡了七十年的的薄紙。全書分爲五卷,實際上是一本五卷本《毛選》合訂本。解放後正式出版《毛選》合訂本是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事,當時是四卷合訂。我記的剛看到這種合訂裝幀時,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想不到在抗日的滿天烽火中就曾誕生過《毛選》合訂本,而且還是五卷。看着這本小書,你會明白什麼是思想的力量,什麼是領袖的魅力,而書籍就是在收集思想,收藏曆史。以當時的條件,毛澤東的文章不可能收齊,比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只收了前兩個部分。這本集子主要來源於鄧拓個人的剪報資料。當時紙張奇缺,從書的封口上可以看出,紙質和色度都不一致。印裝也有失誤,如124頁後就找不到125頁。但它卻有一個驚人的裝幀——藍色緞面精裝。這是從地主老財家找來緞子被面,用手工製作的,這樣的精裝本只做了十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本子是三年前圖書館花了30萬元從河北一個收藏者手裏買來的。現在社會上還流傳着另一本,品相比這還好一點,緞面上的一朵暗花正好在封面的中心,拍賣價已經出到160萬元,主人還不肯出手。《毛選》的編輯出版貢獻最大者有兩人。一個是鄧拓,在戰火中編了第一本《毛選》;一個是田家英,精心保存了毛的許多手稿,是解放後《毛選》編輯的第一主力。可惜這兩人在“文革”中都死於非命。
在珍品室還有這樣幾件藏品。一件是解放前國統區正申書局出版的小冊子,封面書名爲《孫中山先生論地方自治》,打開后里面卻是毛澤東的文章選編,這是爲了躲避國民黨的檢查。還有一本《六大以前》,落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印,1942”。當時爲配合整風,中央編了《六大以前》、《六大以後》、《兩條路線》等幾本書。因爲是作爲高幹學習之用,印數很少,又趕上胡宗南進攻延安,撤離時大都銷燬了,所以流傳極少。這本《六大以前》現在全國僅存兩本。
館內收藏的各種毛澤東著作版本約兩千多種,1949年以前的有七百種。其中還有一些珍品。如1945年7月我江南根據地在蘆葦蕩裏用蘆葦製紙印刷出版的《毛選》,有陸定一曾簽名收藏的中共晉察冀中央局1947年3月編的《毛澤東選集》1~6卷,等等。最特別的是一種手抄本《毛選》。抄者大都是書法愛好者,且對毛澤東有特別的敬仰之情,做這件事時懷有一種僧人抄經式的虔誠。一位河北滄州的退休幹部用行書在宣紙上手抄了全部《毛選》四卷,每個字如小核桃之大,然後手工裝裱成書48冊,在1998年12月26日毛生日那天他親自將書送到韶山。還有一個手抄本更爲奇特,也是毛筆宣紙手抄四卷本,但一色蠅頭小楷,每個字與《毛選》裏的鉛字一樣大,每一頁無論頁碼、標點、版式、字數都與原書相同。抄完後也手工裝訂成一套《毛選》四卷。這簡直是一件巧奪天工,以手工而奪現代印刷機器之工的稀世藝術珍品。這些手抄本都曾有人出天價收藏,但作者只捐贈這裏,分文不取。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也許是一種巧合,他在中南海辦公的地方就名菊香書屋。讀書是毛澤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他平時睡一張大木板牀,半張牀上卻堆滿了書。他在延安時說:“如果我能再活十年,我就要讀九年零359天書。”直到去世前七小時他還在閱讀,真正是伴書食,伴書眠,伴書工作,伴書而終。毛去世後從菊香書屋清出九萬多冊書。這些書上有他大量的批註手跡,都一起移送中央檔案館了。而那張與書共眠的大木牀則被鄉親們請回了韶山,現保存在離圖書館不遠的毛澤東遺物館。毛晚年視力不好,閱讀困難,他就用自己的稿費印了一批大字本的書,共119種。開始用三號、二號字印,後來視力再減退,乾脆用標題字來印了。可想他當時想要讀書的急迫之情和捧讀之苦。毛的讀書習慣是看一遍畫一個圈,有的書上竟畫了24個圈。他一生讀過多少書,已經無法統計,從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到《紅樓夢》,甚至還有《安徒生童話》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九萬冊書啊,這是一個偉人爲自己築起的一座蜿蜒逶迤的知識長城。單憑這一點,毛也該贏。當然他最喜歡讀的還是中國的史書,現館內收有一套線裝本《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複製本。
館藏書中最多的還是第三類,即後人研究毛澤東的書,大約有三萬多種。這些書研究他的生平、思想、戰例、戰法、著作、講話、家事、家譜、生活習慣等。有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有長期追隨他的將軍、書記、部長的追述,有學者的研討,還有近年興起的借毛的思想對經商、處世、治學的研究。毛去世已近四十年,人們對他研究的熱情並不稍減。這個研究經歷了把他從神壇上請下來,又融入塵俗的過程微妙。真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沒有辦法,歷史抹不去毛澤東。毛走過了一個時代,創造了一個時代,也代表了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物事件,邊邊角角,時時處處,都折射着他的影子。在書架的長陣間瀏覽,你會看到許多這樣的書名《毛澤東與周恩來》、《毛澤東與蔣介石》、《毛澤東與斯大林》,還有《毛澤東與佛教》、《毛澤東與戲曲》,直到《毛澤東與南陽》、《毛澤東與城南莊》等,從大到小,從近到遠,一草一木都無不與之相關。這真是一個毛澤東時代,普天之下的每一根神經都連着這一個中樞。這時突然你會明白什麼是領袖。領袖就是他的思想、意志、魅力擺在那裏,你不得不隨他前行,而他離開這個世界後卻仍然定格在歷史上。
從圖書館出來我又重遊了毛的故居。真不敢想象,就是從這幾間小土房子裏走出了這樣一位巨人。故居旁是毛8歲時開始上的第一個私塾——南岸私塾。他八年換了七個私塾,總是不停地發問。小山衝已經放不下他,他便到長沙求學,到北京大學工作,去見李大釗,見蔡元培。從南岸私塾到毛澤東圖書館,一個偉人就這樣走過了一條讀書之路。這兩處的空間距離只有一里地,而時間跨度是八十年。八十年的讀書、思考、奮鬥造就了一個偉人;而八十年的血與火,情與淚,功與過又全部留在他的書裏,藏在山坡上的這座圖書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