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次出去爲官對他刺激太大了,他對官府,對這個制度已經絕望。他嚮往堯舜時那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的生活;嚮往《山海經》裏的神仙世界;嚮往古代隱士的超塵絕世。從此,他就這樣一直在鄉下讀書、思考、種地,終於在他棄彭澤令回家十六年之後的57歲時寫成了這篇360字的《桃花源記》。作者縱有萬般憂傷壓於心底,卻化作千樹桃花昭示未來,雖是政治文字卻不焦不躁,不偏不激,於淡淡的寫景敘事中,鋪排出熱烈的治國理想,這種用文學翻譯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絕。但這時離他去世只剩下六年了,這篇政治美文可以說是他一生觀察思考的結晶,是他思想和藝術的頂峯。歷史竟會有這樣的相似,陶淵明五仕五隱,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陽樓記》是在58歲那年寫成,離去世也還只剩六年。
這兩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總其一生之跌宕,積一生之情思,發出的燦爛之光。不過範文是正統的儒家治國之道,提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個人行爲準則;陶文卻本老子的無爲而治,給出了一個最佳幸福社會的藍圖。陶淵明是用文學來翻譯政治的,在《桃花源記》中他塑造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地,往來耕作,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這是一個自自在在的社會,一種輕輕鬆鬆的生活,人人幹着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這裏沒有階級,沒有欺詐,沒有剝削,沒有煩惱,沒有污染。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這是什麼?這簡直就是共產主義。陶淵明是在晉太原年間(376~396年)說這個話的,離《共產黨宣言》(1858年)還差一千四百多年呢。只是有那麼一點點影子,我們就算它是“桃源主義”吧。但他確實是開了一條政治幻想的先河。當政治家們爲怎樣治國爭論不休時,作爲文學家的陶淵明卻輕輕嘆了一聲:“不如不治。”然後提筆濡墨,描繪了一幅桃花源圖。這正如五祖門下的幾個佛家大弟子爲怎樣克服人生煩惱爭論不休時,當時還是個打雜小和尚的六祖卻在一旁嘆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人性本自由,勞動最可愛,本來無階級,平等最應該。不是政治家的陶淵明走的就是這種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之後一千二百年,歐洲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而且巧得很,也是用文學作品來表達未來社會的藍圖,但不是散文,是兩本小說,在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響極大。這就是1516年英國人莫爾出版的《烏托邦》和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內拉出版的《太陽城》。所以《桃花源記》也可以歸入政治文獻而不是隻存在於文學史中,其實《桃花源記》又何嘗不可以當成小說來讀呢。甚至那兩本書的構思手法與《桃花源記》也驚人地相似。陶淵明是假設幾個打魚人誤入桃花源,而在《烏托邦》裏是寫一個探險家在南美,誤登上一孤懸海中的小島。島上綠草如茵,四周波平浪靜。街上燈火輝煌,家家門前有花園。每個街區都有公共食堂,供人免費取食。個人所用的物品都可到公共倉庫任意領取,並無人藉機多佔。更奇的是,他被邀參加一個訂婚儀式,男女新人都要脫光衣服,讓對方檢驗身體有無毛病,然後訂約。其道德清純、誠實高尚若此。探險家在這裏生活了五年,回來後將此事傳於世人,就如武陵人講桃花源中事。《烏托邦》成書後頃刻間風靡歐洲,被譯成多國文字,傳遍世界。中國近代翻譯家嚴復也把它介紹到了中國。
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內拉又出版了一本書《太陽城》。很巧,還是陶淵明的手法。一個水手在印度洋遇險上岸,穿過森林進到一座城堡,內外7層,街道平整,宮殿華麗,居民身體健康,風度高雅,衣食無憂。在這個城市裏沒有私產,實行供給制。服裝統一製作,按四季更換。每日晨起,一聲長號,擊鼓升旗,大家都到田裏勞動。沒有工農之分,沒有商品交換,沒有貨幣。孩子兩歲後即離開父母交由公家培養。總之一切都是公有,需求由政府實施公共分配。甚至婚姻也是政府考慮到後代的優生而搭配,靚男配美女,胖男配瘦女。又是那個水手歸來“海外談瀛洲”,如同武陵人講桃花源。這本書同樣風靡全球,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又一塊里程碑。以幻想理想社會類的文學作品而論,有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記》《烏托邦》《太陽城》。
“桃園三結義”,陶淵明是老大。
爲了追求真實的桃花源,除出書外,還有人身體力行地去試驗。1825年4月,英國人歐文用15萬美元在美國買了一塊地,辦起一個“新和諧公社”。這公社規劃得十分理想,有農田、工場、住宅、學校、醫院。公社成員一律平等,也是吹號起牀,集體勞動,喫公共食堂。沒有交換,沒有貨幣。算是一個西洋版的“桃花源”。可惜這個公社來得實在太早,與時下的生產力水平、道德標準相差太遠。牆內清貧而浪漫的生活,抵擋不住牆外資本主義金錢、名利的誘惑,維持了兩年,試驗宣告失敗。
但是人們心中那盞理想的明燈總是在輕輕閃爍,在西方這種試驗一直頑強地延續着。今天,英國查爾斯王子在本國一個叫龐德里的小城,也搞了一個“小國寡民”的建設,四百戶人家,全部環保建材,綠蔭小街,各家一色的院落,無汽車之喧囂,無貧富之懸殊。美國弗吉尼亞州雙橡樹合作社區試驗從1967年堅持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450英畝土地,百十個人口,財產公有,自願結合。這是北美共產社區中維持時間最長的一個。
桃花源在中國人的心裏更是根深蒂固,那個美麗的夢也總是揮之不去。洪秀全就曾搞過太平天國版的空想共產主義,分男營、女營,不要家庭生活(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妻妾成羣),而民國的立法院在1930年也討論過要不要家庭。青年毛澤東在1919年,也有過一次鄉村新社會的實驗。他說:“我數年來夢想新社會生活,而沒有辦法。七年(指民國七年)春季,想邀數朋友在省城對岸嶽麓山設工讀同志會,從事半耕半讀。今春回湘,再發生這種想象,乃有在嶽麓山建設新村的計議,而先從辦一實行社會說本位教育說的學校入手,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學校及旁的新社會連成一塊爲根本理想”(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2版)。1958年在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度又開始了一場人民公社大實驗,喫飯不要錢,一如《烏托邦》和“新和諧公社”裏的情景,但又像歐文一樣的失敗了。可是試驗並沒有停止。1986年人民公社體制在全國正式取消後,個別生產力(財富)和精神文明(覺悟)發達的集體仍在堅持着“共產”模式。如河南的南街村,到今天仍是喫飯不要錢。各家用多少米麪,到庫房裏隨便領取。那天參觀時我奇怪地問:“有人多領怎麼辦?”“領多了,喫不了,也沒用。”“如果他送給外村的親戚呢?”“相信他的覺悟。”財富加覺悟,這真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微型的“空想共產主義”。當然又是一次失敗。
空想雖然空洞一些,但思想解放就是力量。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幻想,就會靜止,就會死亡。自陶淵明之後,這種對未來社會的想象從來沒有停止過。到馬克思那裏終於產生了科學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預言未來的理想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貧富差別,沒有爾虞我詐,大家自由地聯合在一起。恩格斯給出的藍圖是:“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閒暇的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你看這不就是桃花源中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