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寺靜惟聞鐘鼓響(響),音停始覺星斗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見幾而作盡忘機。
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一般的迴文詩是下句首字套用上句的末一個字,這在修辭學上叫“頂真”格。而這首詩是從上字中拆出半個字來起寫下句,這樣的“頂真”就更難。接着還有一個更難的動作,刻碑時第一字不從右上起,而是中心開花,向外旋轉,到最後一字收尾,正好成方。
這樣的挖空心思說明後人對桃花源題材是多麼的喜愛。而小石潭、赤壁,就是現代朱自清筆下的荷花塘也沒有這樣的殊榮呀!陶淵明所創造的“桃花源”實在是一個忘卻時空,成仙成道的境界,比《烏托邦》、《太陽城》多了幾分審美,比《小石潭記》《赤壁賦》又多了幾分理想。
那天我不覺技癢,也仿其格填了一首迴文詩(比原式更苛求一點,連首尾都半字相咬):
因曾數讀《桃花源》,原知詩人夢秦漢。
又來桃源尋舊夢,夕陽壓山柳如煙。
我看到的第三處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這裏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區。陶淵明是今江西九江人,其活動區域不會到過這一帶。但陰差陽錯,這山卻名“武陵”,而《桃花源記》正好說的是武陵人的事。當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據,比別處更多一點驕傲。況且,這裏地處偏遠,至今還葆有極濃的世外桃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