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852年斯托夫人寫了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約晚五十年,居里夫人發現了鐳,也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革命——科學革命。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盧瑟福對原子結構的探祕,導致了原子彈的爆炸,導致了原子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哲學意義。哲學家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公元1082年東方哲人蘇東坡赤壁望月長嘆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現在,居里夫人證明鐳便是這樣“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質,它會自己不停地發光、放熱、放出射線,能灼傷人的皮膚,能穿透黑紙使膠片感光,能使空氣導電,它剎那間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滲透在每個原子的毛孔裏。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她自己也在不停地變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着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乏力。而比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裏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她得到了永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青春美麗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裏,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裏。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開始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獲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獎章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形她都不爲所累,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揹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四十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一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干擾並終生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而有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澤東指揮軍民萬衆,在戰火中打出一個新中國,卻從不受軍銜,不背一槍。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不逐於力,不恃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着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