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說:“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建功立業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范仲淹正當北宋封建社會的成熟期,他“辦事兼傳教”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官員知識分子。而他留給我們的政治財富和文化思考全部濃縮在一篇只有368字的短文中,這就是傳唱千古的《岳陽樓記》。
中國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需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千百年來,中國知識界流傳一句話: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爲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爲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標準。隨着歷史進入現代社會,這“兩表”的影響力,已在逐漸減弱,特別是《陳情表》,已鮮爲人知。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產生於封建時代的《岳陽樓記》卻絲毫沒有因歷史的變遷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經歲月的滄桑,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後,論朝代,已經南宋、元、明、清、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六代的更迭;論社會形態,也經封建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世的衝擊。但它穿雲破霧,歷久彌新。嗚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變,靠什麼?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藝術思想。它以傳統的文字,表達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陽樓記》已經成爲一份獨特的歷史遺產,其中有無盡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從《古文觀止》到解放以後歷屆的中學課本,常選不衰;從政界要人、學者教授到中小學生,無人不讀,不背,這說明它仍有現實意義。歸納起來有三條:一是教我們怎樣做人,二是教我們怎樣做官,三是教我們怎樣寫文章。
我們該怎樣做人
——獨立、理性、犧牲的人格之美
人們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裏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卻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講政治,怎樣爲政、爲官,後者是講人格,怎樣做人。前者是講政治觀,後者是講人生觀。正因爲講出了這兩個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這篇文章才達到了不朽。其實,一個政治家政治行爲的背後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撐,而且其人格的力量會更長久地作用於後人,存在於歷史。
2009年5月,作者在深圳舉辦“范仲淹講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爲利動;己,指內心世界,不爲私惑。就是說:有信仰、有目標,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結合范仲淹的人生實踐,可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獨立精神——無奴氣,有志氣。
范仲淹有兩句詩最能說明他的獨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范仲淹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於徐州,出生第二年父親去世,29歲的母親貧無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來到山東淄州(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說。他少年時在附近的廟裏借宿讀書,每晚煮粥一小鍋,次日用刀劃爲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一點鹹韭菜爲食。這就是成語“斷齏劃粥”的來歷。這樣苦讀三年,直到附近的書都已被他搜讀得再無可讀。但他的兩個異父兄長卻不好好讀書,花錢如水。一次他稍勸幾句,對方反脣相譏:“連你花的錢都是我們朱家的,有什麼資格說話。”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靈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門便感知世態之炎涼。他發誓期以十年,恢復範姓,自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