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我只是認爲現在世間常見的這些解碑流派,都已經偏離了天書碑的原本意思。”
陳長生用平實的語氣說道:“無論守其形還是取其意或是仿其術,對天書碑文的解讀,目的都是用在修道上,但事實上,最早看到天書碑的那些人類,或者說第一個讀懂天書碑的那個人,並不會修行……所以我認爲這三種解碑方法都不正確。”
草屋裏變得更加安靜,因爲衆人忽然發現陳長生的這種說法很有道理。苟寒食卻搖了搖頭,說道:“不會修行,自然解不出來修行方面的妙義,但我們會修行……就像一個不會識字的孩子,永遠無法讀出人類詩詞歌賦裏的美,但我們卻能。按照你的說法,難道我們要把自己學會的知識盡數忘卻,變成懵懂無知的孩童,才能明白到天書碑的本義?”
唐三十六有些不確信說道:“懷赤子心,天真爛漫,如此才能近大道,道典上一直是這般說的……說不定真是這麼回事?”
“棄聖絕智,不是讓我們真的變成傻瓜。”七間清聲應道。
苟寒食舉手示意先不討論這個問題,看着陳長生問道:“那你今日解碑用的什麼方法。”
陳長生沒有任何隱瞞,把自己觀朝霞之前的石碑偶有所感的事情說了出來,同時也說了自己在庭院裏觀察到的那些景物變化,說道:“碑文若是不可變的參悟對象,爲何大家解讀出來的信息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爲碑文的意思,就應該在變化之中。”
苟寒食回想了片刻,說道:“七百年前,汝陽郡王陳子瞻入天書陵觀碑,曾作文以記其事,似乎便是你這種看法?”
“是的。”陳長生說道:“汝陽郡王最後用一年時間參透了十七座石碑,在皇室當中,可以排進前十。”
苟寒食說道:“我認爲此法依然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