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神靈杯中血 (第1/8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血祭”自古有之,如今七國和周王室的祭祀也在延續廣義的“血祭”。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古時認爲,“氣”通魂魄。祭祀就是用各種“氣”來製造氛圍,溝通神靈。血氣、酒氣、煙火氣皆是如此。
自周起,國家祭祀的血祭從人祭改爲牲畜。戰國時雖有人祭復甦的苗頭,但世間大多將其作爲殘暴象徵,以非奴隸、戰俘殉葬的大規模人祭更是被人所唾棄。秦國就曾因爲“三良殉葬”而衰落。
但只要重血祭,總會有人想到用更高級的“血祭”,人祭。
當人類對神靈有過多的要求,或者神靈遲遲不肯回復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獻上更優秀的祭品——人類自己。
封建時代來臨,平民成爲百姓,是國家稅收和兵役的主要來源,“民可覆舟”成爲現實,有識之士將人的生命看得更加珍貴,祭祀禮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祭祀之“氣”,由犧牲之豐盛逐漸轉向執禮者之敬與德,從“血氣”通靈變成了“德氣”。
這個變化,從春秋時就開始了。儒家思想是由執掌祭祀的禮官所轉化而來,他們對祭祀研究得最爲透徹,也是最先提出祭祀用德的人。
《左傳》記載,隨侯認爲祭祀應要具備“牲牷肥腯,粢盛豐備”,季梁則認爲“民,神之主也”,祭品豐盛的含義不在於祭品本身,而是表現出黎民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