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姜小沫惹禍上 (第1/4頁)
天下霸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想當年,在天津城南門口說書算卦的崔老道,最會講一套長篇大書《四神鬥三妖》,其中有一部上下兩本的《竇佔龍憋寶》。頭天說完一段書帽子,合上了頭一本《七杆八金剛》的龍門,隨着他拂塵一甩,下一本《九死十三災》也開了書:“古有一人叫韓信,失時落魄投霸王。霸王嫌他出身低,只讓他做個扶旗郞。那時的韓信嫌官兒小,撇印逃奔到外鄉。張良陳平把將訪,訪來了韓信保劉邦。登臺拜將斬殷蓋,漢高祖封他三齊王。終在九里山擺下十面絕戶陣,力逼着霸王喪烏江。真可以說立下了不世之功,開漢三傑他佔其一。所以後人提及西楚霸王,慨嘆其扛鼎拔山之餘,總道是‘有眼無珠’!爲什麼引這個典呢?皆因書中要說到‘眼力’,識人憑眼力,識寶也憑眼力。逛舊貨打小鼓的總將‘憋寶’和‘撿漏’兩個詞掛在嘴邊,‘憋寶’又明顯高於‘撿漏’。因爲漏子有大有小,值倆大子兒的東西,一個大子兒買去就叫撿漏。憋到一次寶,則意味着可以發上一筆橫財。幹這一行的,誰不想長出一對目識百寶的眼珠子,收來別人不當回事的破東爛西,一轉手翻它個成百上千倍?然則三百六十行裏沒有憋寶的,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當中纔有。清末民初的天津衛四大奇人中有一位——無寶不識竇佔龍,喫的正是憋寶這碗飯。那位爺,得風雲之際會,享日月之光輝,金胳膊銀大腿,翡翠腦袋瑪瑙身子,有人拿錢當錢,有人拿錢當命,有人拿錢當祖宗,他拿錢當土。不是天靈地寶,可入不了竇爺的法眼。咱們之前講完了《竇佔龍憋寶:七杆八金剛》,該鋪的綱鋪了,該埋的扣子也埋了,接下來該說《竇佔龍憋寶:九死十三災》了,開篇頭一個回目叫‘姜小沫惹禍’!”
崔老道使了幾句“扦關兒”,承了前情啓了後文,一衆聽書的可都蒙了:“不對啊崔道爺,是我們聽岔了,還是您說走嘴了?上一本書留的扣子不是竇佔龍惹禍嗎?怎麼變成姜小沫惹禍了?我們一大早跑來南門口,可全是衝着《竇佔龍憋寶》來的,下本書不是該說他騎着黑驢去口北報仇了嗎?打哪兒出來個姜小沫?這兩不挨呀!合着你崔老道不拿《岳飛傳》對付大夥,又換成姜小沫了?姜小沫是誰啊?《四神鬥三妖》裏有這位嗎?”
有幾位多少知道點兒前朝舊事的,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議論:“九河下梢是出過一個大混混兒姜小沫,相傳曾是魚市上的一霸,可那是什麼年月了?那會兒咱天津衛還有城牆呢,您不說憋寶發財的竇佔龍,要改說《混混兒論》了?”
崔道爺故弄玄虛:“嘿!聽這意思還真有知道的。看來您是多知多懂,卻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其四,稱霸魚市的大混混兒姜小沫何許人也?他可是《竇佔龍憋寶:九死十三災》的書膽!說書離不開‘書根、書膽、書筋、書領’,又以書膽爲重,書無膽而不立啊!沒有他姜小沫,也就沒咱這部書了。列位明公,貧道的《四神鬥三妖》,專講天津衛的四大奇人,什麼是奇人?出人意料纔夠得上一個‘奇’字!還沒等我張嘴,您就知道我要說什麼了,那還聽個什麼勁呢?您以爲我書接前文,一上來出場的肯定還是竇佔龍,我偏說姜小沫,且不讓竇佔龍出來呢!說到後文書,還得跟上一本對個嚴絲合縫兒,非得讓您在雲山霧罩中聽出個峯迴路轉不可,不這麼着顯不出貧道的能耐,更對不起您各位這麼捧場。沒別的,老幾位,有錢的您捧個錢場,沒錢的您捧個人場,咱湊二斤棒子麪兒錢,我一家老小今天不用捱餓了,老道徒心裏也就踏實了,賣着力氣好好伺候您這段‘姜小沫惹禍’!”
衆人一聽也對,崔老道的《四神鬥三妖》爲什麼抓人?正是因爲他的書道子厲害,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神出鬼沒絕處逢生,誰也料不到下文書說什麼。但盼着他喫一塹長一智,在書場子捱過打之後改邪歸正洗心革面,別再跟南門口“叫花子拉二胡——窮扯”就行了。於是乎,兜裏有閒錢的紛紛解囊,你扔仨我扔倆的。身上沒帶錢的也在一旁站腳助威,揣着手等着聽下文。
怎知崔道爺交代完一個回目,掙夠了當天的嚼裹兒,接下來便兜過來繞過去,講講城門樓子,又說說胯骨軸子,除了閒七雜八,再沒說出半個有用的字,最後還不忘甩個釦子:“諸位老少爺們兒,說書不留扣,等於瞎胡鬧。貧道在南門口說書講古,一向是惜字如金、精誠至極,絕沒有摻湯兌水的廢話,開頭您聽着是廢話,到了後文書可都有用。正所謂‘好茶不怕細品,好書不怕細論’。撂下開篇的回目,就如同掀開籠屜了,究竟是大眼兒的窩頭還是帶餡兒的包子呢?咱們明天接演!”
此言一出,在場之人的鼻子全讓崔老道氣歪了,這倆錢兒花的,還不如上野地裏聽蝲蝲蛄叫呢!怎奈崔道爺橫掃六合的一張嘴,那可真不是蓋的,他肚子裏的包袱又多,葷的、素的、蔫的、壞的五花八門,怎麼掏也掏不空,再加上《四神鬥三妖》的內容太抓魂兒,書中的四大奇人,看似各有各的命數,實則都在一道樑子上拴着,讓人越聽越上癮。大夥的腮幫子全讓他鉤住了,罵歸罵氣歸氣,明天還得趕早來,擠在頭排聽個究竟,要不然今天白給他掏錢了!
其實崔老道也打算儘快開說《竇佔龍憋寶:九死十三災》,畢竟這是他“把綱”的活兒,說正書打錢的纔多,誰不想多掙幾個,喫點兒解饞的呢?只不過他既沒有書局裏正經八百印出來的“墨刻兒”,又沒有老先生傳授的“道活祕本”,全靠自己纂弄蔓子,纂個大概其再往下蹚。所以開說下一本之前,必須跟排兵佈陣似的搗鼓搗鼓書樑子,從頭到尾在心裏過幾遍,想明白了先說什麼後說什麼,怎麼拴扣怎麼要錢,以免說亂了套。最緊要是讓聽書的入扣,沒有小扣吸不住人,沒有碎扣拉不住人,沒有大扣人家轉天不來了……這都得提前琢磨透了,所以他是東拉西扯,拿閒篇兒對付了七八天,一直沒入正活。
無奈別人不知道他怎麼想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九河下梢到處是玩意兒窩子,有的是能說擅唱的江湖藝人。大到茶樓書場,小到路邊支棚帳擺凳子,或者是撂地畫鍋的,指着說書喫飯有名有號的不下幾百位,其中絕對是藏龍臥虎。可有一位算一位,甭管多大的名頭、多高的輩分,愣是沒人比得過崔老道這個海青腿兒。尤其是南門口一帶,豈止他一個說書的?茶棚野攤兒不下十幾家,別人說得好好的,剛要開杵門子,他推着小卦車一來,黏子們當時就起堂,“呼啦嘩啦”全奔他那兒了,他不散買賣,別的說書先生甭想開張。江湖藝人之間本就彼此相輕,面和心不和,瞅着他胡編亂造、摻湯兌水也能掙錢,同行同業的能不眼紅嗎?都是拜過名師訪過高友、下過多少年苦功夫的,誰咽得下這口氣?有心到南門口攪了崔老道的生意,奈何《四神鬥三妖》是他獨一門的玩意兒,誰都沒聽過後文書,想刨底也刨不了,哪怕愣給他刨了,他明天一擰蔓兒,又奔別的底走了,丟人的不還是刨底這位嗎?
不乏氣迷了心的在背後敗壞崔老道,說他的書不叫玩意兒,東拼西湊、胡謅白咧,包袱不是包袱、釦子不是釦子,更不會念個綱鑑、拉個典故,嘴皮子松得跟棉褲襠似的,腦袋瓜子也不靈,不是滾了綱,就是駁了口,就這還敢覥着臉說書?“先生”倆字兒他擔得起嗎?再者說來,練武的講究“內外三合”,內三合“心、氣、膽”,外三合“手、腳、眼”,隔行不隔理兒,說書也是一樣,眼與心合、氣與力合,說出話來“遲疾頓挫、有揚有抑”,那才叫說書。誰那麼不開眼,成天去給他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