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山居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樣一來,齊國雖然依然高舉“尊賢”的旗幟,但實際上朝堂上卻出現了人才凋零的局面。一個人有能力固然對治國有益,但如果失去了“賢”作爲基礎,那麼這種“能”對國家的發展只會有害無益。後來田齊朝堂中田嬰、田文當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正如《史記·孟嘗君列傳》所記載: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
到了齊王建時期,齊國的朝堂已經沒有可用之才,宗室貴族牢牢掌控着朝政。此外,他還放任君王后專權,後來又將政權交給了後勝,完全疏遠了真正的人才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的政治逐漸腐敗,國家實力也逐漸衰弱。而秦國則在商鞅變法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國家實力不斷增強。
最終,在秦軍的進攻下,齊國毫無抵抗之力,只能選擇投降。齊國的滅亡,不僅是因爲齊王建的個人原因,更是因爲齊國長期以來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誤,導致了國家的衰落。
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只有真正做到尊賢用能,選拔和任用有才幹、有品德的人才,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此外,領導者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不斷改進自己的決策和管理。同時,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的發生,爲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歷史是一面鏡子,齊國的滅亡提醒我們要汲取教訓,不斷完善自己,以史爲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
當初,齊王田建深知與秦軍抗衡,自己必敗無疑。然而,作爲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國君主,他又怎能輕易放下架子,不戰而敗,成爲秦國的俘虜、嬴政的臣民呢?於是,他也裝模作樣地指揮擺弄一番,企圖用手中的數十萬軍隊與秦國一較高下,至少也能討價還價一番。可惜事與願違,這數十萬軍隊如雞鴨一般,未等秦軍進攻,便一鬨而散,逃亡大半。田建氣餒至極,秦軍兵臨城下,他只好再次向宰相後勝請教對策。
後勝喫了秦國幾十年的回扣,自然也給不出什麼好主意。萬般無奈之下,田建唯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
田建雖已投降,但老弟嬴政卻並未兌現封給他五百里地的承諾。城頭易幟後,秦軍第一件事便是依照嬴政的命令,將受賄最多的宰相後勝腰斬於市。後勝原以爲自己數十年來諂媚秦國、爲秦國效力,算是立了奇功,卻不想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是啊,像他這樣見利忘義的小人,對秦國、對嬴政又有何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