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主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學伴隨了人類數千年有餘,在工業革命之前,文學史幾乎就是人類的歷史。那麼在網絡這個新大陸上,當我們剛剛學會用鍵盤代替紙和筆來記載和寫作的時候,那個時期網文又是什麼樣的呢?爲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呢?這個演變過程中到底出過什麼變化呢?處於好(zhuang)奇(bi)的心理,我稍微查了點東西,大概整理了一下,在這裏與諸君分享,或有所得,或有不足,僅供參考討論。
一、起步
不得不說,很多事物在最初的時候總是相似的,華語網絡文學創作的起步和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學的起步有着很多共通點。最明顯的就是都是自海外而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管是啓蒙新思想還是網絡技術,都是自海外而入的舶來品。
中文進入網絡世界,大概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不過比起一百年前的前人們,最初在網絡上創作的華文作者,還要多面臨一個技術性的難題。
鋼筆毛筆鵝毛筆,宣紙草紙羊皮紙,誰都可以用,既能寫方塊字也能寫字母。但是在八十年代,主流的DOS系統和網絡運行環境是不支持中文的,所以作者也被限定在有相關技術知識的理工科生身上。直到1988年,美國RICE大學計算機專業留學生嚴永欣開發出了“下里巴人”軟件,這是第一個普及使用的漢字處理軟件——同時代雖然還有IBM公司和王安電腦公司開發的同功能軟件,但輸入麻煩不好用,與快捷免費的下里巴人相比一點競爭性都沒有,很快就被淘汰。這對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意義非凡,因爲這攻克了DOS不能讀寫漢語的巨大技術性難題。而1989年HZ漢碼(開發者是中國留學生魏亞桂、黎廣祥、李楓峯等人)出現則解決了漢子不能在網絡進行傳播的困難。至此第一代華語創作者們終於能在全英文的網絡和計算機環境下進行中文創作了、傳播和閱讀了。
可喜可賀,讓我們對這些偉大的先輩致敬。
……
……
好,但雖然技術難題被攻克,使用它卻還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在沒有現在那麼多智能輸入法的時代,他們首先得在DOS系統中打開漢字處理軟件然後寫作,再用Undecode對文章編碼,再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將文章傳輸到接受者地址,接受者還得在用Undecode解碼,然後才能閱讀——聽上去就煩死了對吧,這麼一想雖然我們現在用的APP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已經是非常方便了啊。
那個時代的作品主題也非常簡單,沒有什麼都市奇幻修仙武俠等等分類,唯一的主題就是發泄——你沒看過,就是發泄。發泄什麼呢?嗯,諸位可以試着代入一下那些留學生們的心理,首先,在那時代能被選出去留學的人,無不都是國內各個領域的精英,他們都懷着理想遠赴異國他鄉,來到一個政/治、語言、文化全都不同的國度,一開始或許會有短暫的震驚和興奮,但很快就不得不面對各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