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少年從來沒有過在沙漠旅行的經驗,此際他正震驚於眼前的奇景,心裏想道:“前人形容‘瀚海’(沙漠)的流沙說是:‘積河成阜,狀如驚濤。遇風則流,乍聚乍散。’形容得真是一點不錯。”這少年人是從中原來的,他曾經爲了這次深入漠北的萬里壯遊做過一些準備功夫,讀過一些有關沙漠的遊記,學過蒙古的語言,看過許多有關蒙古各個部落的風土人情的記述。但如今身歷其境,他只覺得書上所描寫的遠不及他所見到的十一,是如此的雄奇而又如此的令人怵目驚心!
這少年只是震驚於眼前的奇景,卻無心欣賞這眼前的奇景了。在這樣炎熱的陽光底下,他的整個身體就像一塊塊要溶化的羊脂,他騎的一匹千中選一的口外良駒,也在口吐白沫,幾乎走不動了。而且更要命的是,他所帶的乾糧和食水也快要用完了。
這少年在黃沙漫天之中,吸了一口熱風,只覺身體就似要着火焚燒似的,十分難受。他想喝一口水,一看水壺裏的水,已是隻剩下薄薄的一圈了。這個大沙漠不知何時方能走出,他苦笑一聲,只好又把壺蓋蓋上。
這少年苦笑一聲,心裏想道:“人生際遇之奇,往往出人意外。我以爲是要到江南去的,誰知卻到了漠北來!”
原來這少年姓李名思南,本是山東武城人氏,這次他到蒙古來,乃是奉了母命來尋訪他父親的。
山東武城早已淪陷在金國的統治之下百有餘年,南宋偏安江南也差不多有一百年了。李思南本來是將門之後,他的曾祖曾在韓世忠手下當過一箇中級軍官,宋室南遷之際,沒有隨行,從此便以務農維生。到了他的父親李希浩這一代,家道中落,和一般農戶,已是沒有多大分別。李家的家傳武藝,也因數代務農,逐漸失傳,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李希浩,只是會一些尋常的弓馬,談不到有什麼武功了。所幸他知書識字,在鄉下開了一間私塾,務農而兼教學,勉強也還可以混混日子。
金章宋泰和六年(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受各部落推戴爲“成吉思汗”,興兵伐金,李希浩被蒙古兵擄去作夫子。這次戰爭,因蒙古有事於西夏而移兵西向,金國得以苟安。但金國的戰爭結束了,李希浩卻沒有得到釋放,推想可能是蒙古缺乏人力把民夫都帶回去了。
李希浩被擄之時,李思南只有三歲。他的這個名字,是他父親取的。宋室南遷,中原父老,遙盼旌旗,百年來仍是在異族統治之下,李希浩思念故國,是以把兒子名爲“思南”。
七歲那年,李思南有了一個奇遇。他父親童年時代的一個好友在少林寺學技,此時已經成爲一個名滿江湖的大俠,回到故鄉,訪尋舊友,得知李希浩的不幸遭遇,不勝嘆息。他見李思南聰明伶俐,遂收了這個故人之子做了他的第二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