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三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轉戰於鴨綠江下游一帶,四月攻破大夫營,萬奴率主力北上進攻隆安府(吉林農安),金遼東、上京等路宣撫使兼左副元帥蒲察移剌都棄城逃往汴京。既而進軍上京,上京行省太平與之通,焚宗廟,執元帥承充,取上京,殺留守溫迪罕老兒,然承充之女代父堅守,又得援兵,不克,於是撤軍東去曷懶路、速頻路交界地區。主力於1218年12月以前基本完成東遷。然其殘餘勢力繼續在遼東南部活動了一段時間。於1217年六、七月間,再度自立,改國號爲東夏,年號仍延用天泰,建都開元城(其地今址衆說不一)。也有說其國號本爲大夏,因地處東方,爲別於西夏故而名之。朝鮮史籍稱之爲東真。
注:這一段打了一個時間差,甚好,顯然蒲鮮萬奴本身的能力是具備的,如果發展的好,這一次就能獲得喘息的機會,利用更好的資源迅速鞏固城防,擴展軍隊,等到其他幾方勢力反應過來,可能已經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已經出現了。
五、威震遼東
東夏立國,金廷以蒲察五斤爲遼東行尚書省,又改調至上京,同時詔捕治遼東受僞署官家屬皆殘酷殺害,但金軍僅能退處婆速一路,艱撐危局而已,哪有與東夏對抗的實力?此時,蒙古正用兵西夏,又與金力爭中原,也無暇分兵遼東,爲東夏的發展壯大贏得了時機。短短几年時間,經過不斷的用兵,勢力所及,包有了金的曷懶路、速頻路和胡裏改路地區,疆域範圍大致爲東至渤海,西北至胡裏改城(黑龍江依蘭),西至張廣才齡,南至婆速府與朝鮮青州(朝鮮咸鏡北道一帶),最盛時達到南起西逾大齡中經定平東止都連浦的朝鮮古長城東段,北至今黑龍江巴彥、依蘭以北至黑龍江下游地區,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龍江南部當中一帶(後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內),東至日本海。耶律留哥起兵之後,其衆勸自立,卻降了蒙古,部下多叛,其中一部分進入高麗境內輾轉侵擾,威脅王都,高麗便希望蒙古、東夏“領兵來救,一掃其類”(《高麗史》)。1218年成吉思汗派元帥哈真和扎剌,領兵一萬與留哥的餘部相合開赴高麗,蒲鮮萬奴亦遣元帥胡土率軍二萬,共有十萬之衆,高麗自出兵四十萬,共討於江東城下,1219年春正月,其首領喊舍自殺,餘者出降,遂平。高麗爲表感謝之意,向兩國呈獻歲貢,還約定兩國遣使至高麗受納貢物。 此後,蒙古派往高麗督催貢物的使臣均取道東夏國境,與東夏的使臣常來往同行,親如一家。蒙軍元帥哈真曾對朝鮮言:“果與我結好,當先遙禮蒙古皇帝,次則禮萬奴皇帝” (《高麗史》),表示蒙古已經承認了蒲鮮萬奴的自立稱帝。東夏以派遣使節跋涉萬里前往成吉思汗西征駐蹕之地朝覲,表達了大的禮節。這種友好關係一直維持到1224年,前後達六年之久。
注:可惜,被蒙古的懷柔政策所矇蔽了。此時的萬奴王恐怕已經不敢想象和蒙古作對是一種什麼狀態,他所有的經歷可能都維持在這種平衡上了。不過,高麗在當時並不靠譜,在蒙古的強悍下,高麗的立場並不決絕,也是一種兩難的局面。
六、東夏國破
然東夏與蒙古之間的友好關係只是表面上的親善,一種政治上暫時的妥協,實際上卻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都在拉攏、壓迫高麗以孤立或打擊對方。面對蒙古的強大,東夏不但沒有與高麗聯手共抗,反而不斷派兵侵擾其邊境劫掠,致使兩國時常處於小規模的戰爭狀態,消耗了國力,卻毫無所得。1223年木華黎經略中原未成,死於山西。1224年東夏與蒙古的關係出現新的轉折,1月,東夏致高麗文二道:“其一曰:‘蒙古成吉思,師老絕域,不知所存,訛赤忻貪暴不仁,已絕舊好’;其一曰:‘本國於青州,貴國於定州,各自榷場,依前買賣’” (《高麗史》)。從此,蒙古使者不再經東夏國境而從婆速路出入。雙方關係的交惡,東夏由於錯誤地估計形勢應負主要責任,但是蒙古皇太弟斡赤斤(訛赤忻)的貪暴不仁,對東夏肆意索貢,也是原因之一。兩國關係破裂,但並未因此而激化。 1227年成吉思汗死,窩闊臺即位,經過三峯山之戰,金國僅存的主力覆亡,蒙古的對外擴張政策有所改變,開始在東北地區大舉用兵,兩國關係又開始緊張起來。1233年2月,元太宗“詔諸王,議伐萬奴,遂命皇子貴由(即:元定宗)及諸王按赤帶,將左翼軍討之”(《元史》)。參加的還有多人,隸屬關係如下:
(一)皇子貴由
(1)國王塔思
A、石抹查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