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關於世界的闡述 (第2/4頁)
天雷勾動地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時空及有無的劃分匡定是爲世界。世界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的描述。
人們對世界的描述,就是對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環境裏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範圍描述。世界有起始,可以用時間來描述的條件;世界有範圍,就有了可以用空間來描述的條件。在生命的時空概念裏,人類就有了歷史、有了文化、有了社會、有了民族、有了國家、有了世界範圍內一切的概念區分。
世界的概念沒有有無,無形無態。世界形態因人的思想意識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態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觀。
世間一切事物無論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着的概念,都可用有無來表達,因不同階段的認知認識而體現出不同的價值,組成有價值的世界。世間萬物皆有價值:如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會存在的社會事物,歷史存在的過去事物,知識造就的未來事物,文化產生的事物,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差異,生物的演化,人類的文明,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等。
世界是自然孕育的結果,自然是世界的締造者,世界是所有自然活動的概括。世界是唯物的,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存在,相反,生命的存在必然要在物質世界中產生。
“古往今來曰世,上下四方曰界”,世界就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通常指人類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太陽系的主要成員。世界,其他名稱有天地、天下、人間、世間、萬物、世上等,通常指人現時正在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
中文中,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爲時間,“界”爲空間,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這正符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並無世界。蓋因世界乃佛教名詞,如今被廣泛採用,但應當瞭解這個名詞的來源。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未來之遷流,空間有東西南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專指地球而言。也爲多元化綜合一體,並較大覆蓋面積而闡述,更廣的定義則指全宇宙。
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略稱界。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時間上有過去、未來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指衆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由上面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爲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