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子勝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裏需要介紹一下唐代流行的製茶、飲茶之法,非常之繁複茶葉的採摘多在穀雨前後,須晴日,以茶樹上端挺拔的嫩葉爲佳。那時人工種植的茶園不多未成氣候,也無專業採茶工人,製茶者往往是自己揹着茶籠上山採茶,十分不容易。採回鮮葉先蒸熟,再搗爛成茶泥倒入茶模,還需要經過拍擊壓實,使其結構緊密堅實不留縫隙。等茶泥完全凝固,取出來就製成了初步的茶餅。茶餅製成之後,還要用焙爐以文火焙乾,以防止發黴腐敗易與保存。焙乾的茶餅中間有孔,用線貫穿成串。以便貯蓄或攜帶。僅僅是製茶,就有這麼多複雜的工序。飲用時,先將茶餅放在火上烤熱烤軟,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的時候還有一沸、二沸、三沸的講究,前後用到的茶具有十來種之多。客廳裏的老爺、客人端杯喝一回茶,底下至少要有兩個僕人忙半天。在那個年代到人家做客,主人請你喝茶,那是相當高規格的待遇了!一般人家根本沒那個閒工夫伺候茶水,就算喜歡飲用,也不是常年能喝得起的。
既然這麼麻煩,那麼唐代之前人們是怎麼喝茶的呢?最簡單的方式,直接採新鮮的茶樹嫩芽煮水,就和煮湯喝差不多。但是新鮮芽葉不能保存與運輸,只能現摘現煮,飲茶受到地域、氣候、季節的很大限制。直到唐代出現了茶餅,飲茶才成了貴族名流中流行的生活方式。
“誰說要經營茶餅了,你看看這個,是我在丹霞派學的製茶之法,如此炒制包裝,既可四季保存也可四處攜帶,飲時以滾水沖泡即可。這一筒茶葉是我在自家小茶園摘得炒制,一日兩杯可以飲用三個月,最上品賣它二兩銀子,最下品賣它五十文。對於大戶人家與小康人家都不算貴吧?如果行銷天下,豈不是財源滾滾?”
梅振衣變戲法似地拿出一個竹製的帶蓋茶筒,遞到張果手中。張果研究了半天嘖嘖稱讚道:“少爺不僅製茶,連裝茶的竹筒都制好了,只是如此飲茶並非世俗習慣,恐怕沒有商鋪肯賣呀。”
梅振衣胸有成竹道:“這一點你放心,只要推出去,大家就會發現它的方便之處,而且比茶餅也便宜許多,普通人家都能用得起,自然會推廣開來。第一步嘛,可以找舅舅合作,柳家的商鋪在江南各地都有,讓三分利,託柳家代售便是。”
張果:“這倒是個好主意,舅老爺一定會幫忙的。”
梅振衣:“我還有一個主意,剛開始的時候,柳家的商鋪銷售此種茶葉,可以在鋪前擺張桌子,現場沖泡讓人飲用,大家喝過了不就瞭解了嗎,也能放心的買回去。”
這一招其實並不新鮮,現代很多茶莊賣茶葉都這樣做,梅振衣只不過簡單的借用而已。張果卻連聲叫好,一豎大拇指道:“主意真妙,少爺簡直是諸葛亮啊!”
梅振衣笑着搖搖頭:“先別誇我,妙不妙,試過了才知道,先在蕪州、浩州、潤州等地試銷。潤州乃運河與長江交匯之處,南北通商要津,是我們試銷的重點。我們一開始出產也不會太多,先在潤州打開局面,只要成功,日後自然可以銷往中原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