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多非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本還覺得自己家裏二三十萬斛糧食很多的,現在一下子就去了一半,多什麼多,絕對不夠供應完伯顏,再讓全郡的鄉親喝半年粥的。
那麼自然的,秋收的稻穀肯定要好好收着,避免出事。
宋代和後世不太一樣,農民普遍樂意種植糯米,皇帝喫的也是糯米,江東這邊上繳賦稅用的還是糯米。後世教科書上不是寫了嘛,明明有人引入了所謂的一年三熟的占城稻,但是老百姓都不樂意種,官府收稅也不收占城稻。
主要就是這種相對速生的稻穀,口感較差,遠不如糯米好喫,沒有流通性。後世什麼喫了燒心,喫了難受,喫了肚脹,喫了屁多,笑死了,宋代皇帝喫的糯米,明代皇帝喫的糯米,清代皇帝還是喫的糯米,頓頓喫,怎麼沒見這幾十個皇帝燒心燒死呢。
明代甚至要求南直隸專門上貢二十幾萬石精細白糯米,交宮中食用,並賞賜諸王、勳戚和大臣呢。
喫了兩年粳米,就開始嫌棄起喫了八千年一萬年的糯米了,到底是誰在嫌棄啊?
反正張巡眼前的農民沒一個嫌棄的,都高興着呢,刈稻打穀,手腳各個都很麻利。家裏的老人孩子則是到處張羅着鋪竹蓆蔑席,如今沒有水泥地,想要曬穀就只能先在地上鋪席,既方便收,也方便曬。
村裏處處都沒有落腳的地方,席條上曬不完的,用簸箕,用竹筐,放到屋頂,架上欄杆,總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