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1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趙家的小姐們拉着貞儀去看燒瓦塔——所謂燒瓦塔,是指拿磚頭壘作空塔,底部留一火門,內裏置柴火等燒料,中秋當晚點燃。
火光將幾近兩人高的塔身燒得通紅,火煙升騰着,百姓們圍着瓦塔唱着豐收曲,亦或是月姐歌。
也有孩童拿碎磚碎瓦壘小塔燒之,燒到一半,但見舞火龍的隊伍經過,孩子們便紛紛起身去看火龍了。
舞火龍也是當地的中秋習俗之一,火龍以藤條編作龍筋,榕樹枝葉爲龍身龍鱗,榕樹根鬚爲龍鬚,再以竹燈爲龍目,通體有數丈長,由七八名男子挑過頭頂,伴着鑼鼓聲邊走邊舞,所經之處百姓大多持香供拜,沿途熱鬧非凡。
如燒瓦塔與舞火龍,此類民俗活動的起源大多與戰時驅敵或驅蝗災有關,因百姓們嚮往着和平與豐收,纔會一代代流傳下來。
貞儀對此類並非以愚衆謀利爲目的的民俗活動並不排斥,反而是敬重的,她將這些見聞都仔細地寫在了手稿中。
接下來在嘉應州的日子裏,貞儀的“手賬”內容越來越豐富,除了民俗與美食,還有許多與好友們出遊的見聞。
貞儀交了許多朋友,還意外結識了一位名喚許燕珍的夫人,這位夫人原是安徽合肥人,是隨夫家來嘉應州探親的。
貞儀從前便聽說過許燕珍夫人的才名,她精通詩詞,且曾作詩爲袁機夫人當初的遭遇鳴不平。
許燕珍與貞儀年歲相差許多,卻一見如故,十分投機,二人時常結伴出遊,以詩詞相和,直到許燕珍動身離開嘉應州,亦不忘與貞儀說定要書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