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高超的技法一度被一些音樂家稱之爲不合適小提琴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多少小提琴演奏者仰仗十多年的小提琴功力也對其望塵莫及。
而柴可夫斯基在小提琴愛的樂曲中已經成爲一座不可忽視里程碑,他總是在追求對於他來說永遠實現不了的愛情,他渴望愛情又恐懼愛情,也許柴可夫斯基只有用如此複雜以至於癲狂的技巧來表現自己對愛情的矛盾痛苦心理,以至創作出如此瘋狂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總的來說,柴小協的好版本可以用比比皆是來形容,怎麼拉都能出味道,技術和感情之間找個點就OK。
比如海菲茲就偏重技術,而奧伊斯特拉赫就偏重感情。
大衛之後蘇俄的另一位大師Kogan也是一位不錯的演繹者,他的詮釋方式傾向於海菲茲的炫技式演繹。
而臺上的這位背影美好的小提琴首席走的是抒情路線,拉得即慢且柔。
這樣的柴小協聽起來抒情相當到位,但炫技、氣勢的成分卻差了點。
但這位首席的華彩拉得還是比較激昂的,沒有一味的追求煽情,相對這個年紀來說,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表演了。
在程曉羽聽過的爲數不多的小提琴協奏曲裏,印象中穆洛瓦和小澤合作的柴小是這個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