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程曉羽忍不住打斷廖東能道:“廖副院長,我和裴硯晨真的沒有什麼,你想歪了!”
廖東能見程曉羽死不承認以爲他不過是拉不下面子,但也不在多說,搖搖頭說道:“想給你說點勵志的故事你也不願意聽,好吧,說看看你創作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靈感吧!”
“我媽原來唱過越劇,而且故事情節還挺類似的。”程曉羽雲淡風輕地說道。
廖東能收起了笑容,只能無言。
聽到程曉羽如此說,廖東能也就不在追問關於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靈感來源自什麼,和程曉羽討論起華夏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距。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古代音樂家是非常非常牛逼的。而之所以世界音樂的主流掌握在西方人手上的原因非常複雜。
主觀上,中國古代禮教等級制度壓抑了大樂隊合奏的發展空間,使單聲部音樂成爲絕對主流。客觀上,中國民族樂器不適合參與合奏,更適合獨奏。音樂理論上,沒有對和聲學進行深入研究,十二平均律被忽視,直接導致中國古代音樂家寫不出大型器樂合奏這種形式的樂曲。但最關鍵的是大部分華夏民族音樂都失傳了。
兩人從律制討論到傳承,再討論到樂器。
最後程曉羽說道:“華夏那套禮樂不合理,因爲它是從‘禮’的角度搞出來的,完全不考慮聲學效果。古人正統的音樂觀就是政治觀,《樂記》不是講音樂,是講政治。至於說禮樂的失落啊什麼的,我倒不失落。宮廷雅樂早在漢唐以後就衰落了,它只是一個象徵而已。但是不幸的是,現在的華夏音樂還在提倡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