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13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體任自然不染世法
山餚不受世間灌溉①,野禽不受世間豢養,其味皆香而且冽②,吾人能不爲世法所點染③,其臭味④不迥然③別乎?
【註釋】①灌溉:澆水施肥曰灌溉。②冽:清香。③點染:即污染。④臭味:指世俗物慾之味。⑤迥然:遠過貌。
【譯文】山野的菜蔬不受人們的澆水施肥,野生的禽鳥不受人們飼養照顧,但它們的味道卻清香而且甜美。我們如果能不被名利物慾所污染,和那些熱中的人不就有很大的差別嗎?
【評析】“世法”,指的是世間人們所追求的名利物慾。其實人生免不了有關“名利物慾”的活動,問題在於當與不當。順乎自然地得到是當;自不量力地勉強追求是不當,這時心就被“污染”了。因此,體任自然之道無他,得宜與不得宜而已,也就是守分與不守分而已!
觀物須有自得勿徒留連光景
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景,玩弄物華①,亦吾儒之口耳②,釋氏之頑空③而已,有何佳趣?
【註釋】①物華:謂暄妍之景物。杜甫詩:“自知白髮非春事,且盡芳樽戀物華。”②口耳:口入耳聽,指若徒留連光景、玩弄物華,不過是口入耳聽無益身心的教學方式。揚雄法言:“小人之學,耳入口出。”③頑空:躲避現實,冥頑不化。按佛教小乘謂萬物皆空,只知本身出世修行,而不知普渡衆生。
【譯文】栽花種竹,玩鶴現魚,也必須要對身心有所裨益。如果徒然留連光景、玩弄物華,也不過是儒家說的口入耳聽,佛家說的的冥頑不化罷了,能有什麼好的趣味?
【評析】追求“美”是人生許多種活動之一,不過因各人修養的深淺,而有角度、層面之異罷了。如果自己一向在登山、釣魚中追求“美”的享受,忽然勉強自己跟隨人後去搜求古董,這種附庸風雅,真能獲得情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