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6/10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南澗甲乙稿》二十二卷(永樂**本)
宋韓元吉撰。元吉有《桐陰舊話》,已著錄。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爲門下侍郎韓維玄孫。《江西通志》則以爲韓維之子。考《宋史》維本傳,稱卒於元符元年。而集中《南劍道中》詩注,稱其生於戊戌,至甲子年二十七。戊戌爲徽宗重和元年,上距元符元年戊寅凡二十年,安得爲維之子?集中又有高祖宮師文編序,稱紹聖中公謫均州。又稱建中**以來,追復原官。與維事蹟,一一相符。
知《江西通志》爲誤,當以陳氏爲是矣。陳氏又稱其初與從兄元龍皆試詞科不利,後官至吏部尚書,而不詳其事蹟。今據其《赴信幕》詩,知初爲幕僚。據其《送連必達序》,知嘗爲南劍州主簿。據其《凌風亭題名》,知嘗知建安縣。據其謝表狀劄,知在外嘗爲江東轉運判官,兩知婺州,又知建寧府。在內嘗權中書舍人,守大理寺少卿,爲龍圖閣學士,爲待制,爲吏部侍郎。中間一使金國,兩提舉太平興國宮。及爲吏部尚書,又晉封潁川郡公。而歸老於南澗,因自號南澗翁,並以名集。南澗者,一在建安城南,爲鄭氏別業。見本集詩序。一在廣信溪南。見《書錄解題》。詳其《南澗新居成建醮青詞》,似乎非建安之南澗,當以廣信爲是也。元吉本文獻世家,據其跋尹焞手跡,自稱門人,則距程子僅再傳。又與朱子最善,嘗舉以自代,其狀今載集中。故其學問淵源,頗爲醇正。其他以詩文倡和者,如葉夢得、張浚、曾幾、曾豐、陳巖肖、龔頤正、章甫、陳亮、陸游、趙蕃諸人,皆當代勝流。故文章矩矱,亦具有師承。其婿呂祖謙,爲世
名儒。其子名淲字仲止者,亦清苦自持,以詩名於宋季,蓋有由矣。《朱子語類》雲:“無咎詩做著者儘和平,有中原之舊,無南方啁哳之音。”誠定評也。集本七十卷,又自編其詞爲《焦尾集》一卷。《文獻通考》並著錄。歲久散佚。今從《永樂**》所載,總裒爲詩七卷、詞一卷、文十四卷。統觀全集,詩體文格,均有歐、蘇之遺,不在南宋諸人下。而湮沒不傳,殆不可解。然沉晦數百年,忽出於世,炳然發翰墨之光。豈非精神光采,終有不可磨滅者。故靈物捴訶,得以復顯於今歟!
△《自鳴集》六卷(永樂**本)
宋章甫撰。考宋有二章甫。一字端叔,浦城人。熙寧三年進士。官至都官郎中。著有《孟子解義》十四卷。楊時爲作墓誌,其文今載《龜山集》中。一字冠之,鄱陽人,徙居真州,自號易足居士。即撰此集者也。甫行事不概見。惟張端義《貴耳集》有云:“張冠之名甫,有文集十卷。少從於湖交遊,(案於湖乃張孝祥之別號。)豪放飄蕩,不受拘羈。淳熙間,淮有三士,舒之張用晦,和之張進卿,真之張冠之也。”據其所述,可略見其爲人。其以章爲張,蓋刊本字訛耳。
又陸游《入蜀記》稱乾道六年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鏡亭,訪黃鶴樓故址,則甫蓋舉秀才矣。其集不見於《宋史藝文志》。《文淵閣書目》雖有其名,而傳本久絕。其得見於世者,惟《名賢小集拾遺》所載《湖上吟》一首、《詩家鼎臠》所載《寄荊南故人》一首而已。今檢《永樂**》,所收《自鳴集》詩句頗多。其格律雖稍近江湖一派,而骨力蒼秀,亦具有研鍛之功;觀其《別陸游》詩有“人生相知貴知心,道同何必問升沈”之句;《謝韓元吉寄茶》詩有“別公宛陵今五春,渴心何啻生埃塵”之句;《次韻呂祖謙見寄》詩有“山林**都茫茫,憶君著書看屋樑”之句。是其所與酬贈者,皆一時俊傑之士。故耳擩目染,尚能脫化町畦,自成杼軸,頗爲不墜雅音。謹裒次釐訂,析爲六卷。
至《雜說》三篇,以禪家機鋒論道德仁義之旨,援儒入墨,是殆不得志於時者之肆志放言。然其害理已甚,今故附其說於集末,而特加糾正,以著其失焉。
△《客亭類稿》十五卷(永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