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4/8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元魏初撰。初字太初,號青崖,宏州順聖人。從祖璠,金末官翰林修撰,以伉直稱。元世祖徵至和林,甚見禮重。璠無子,以初爲後。少闢中書省掾吏,告歸。有薦於朝者,帝問知璠子,即授國史院編修。尋拜監察御史,官至南臺御史中丞。事蹟具《元史》本傳。焦竑《經籍志》載魏初《青崖集》十卷。《文淵閣書目》亦載魏太初《青崖文集》一部,七冊。是明初原集尚存,其後乃漸就亡佚。
今從《永樂**》所載詩文,搜輯裒綴,厘爲五卷,猶可見其崖略。史稱初好讀書,尤長於《春秋》,爲文簡而有法。而集中所記,自稱與姜彧同辱遺山先生教誨。又稱先生入燕,初朝夕奉杖履。是其學本出元好問,具有淵源。故所作皆格律堅蒼,不失先民軌範。又其在世祖時,始以經史進讀,旋歷諫職,遇事敢言,於開國規模,多所裨益。集中《奏議》一門,皆詳識歲月,分條臚列。中如《請定法令》、《請肅朝儀》、《請免括大興民兵》、《請令御史按察司官歲舉一人自代》諸議,《元史》皆採入本傳中。其他若《請緩椿配鹽貨》、《請禁刁蹬客來》、《請優護儒戶》、《請旌鄭江死節》、《請修孟子廟》、《請和僱工匠》、《請罷河南籤軍》諸議,《史》所未載者,類皆當時要務,切中事情。今幸遺集僅存,猶足以補史闕,固不徒以文章貴矣。
△《養吾齋集》三十二卷(永樂**本)
元劉將孫撰。將孫字尚友,廬陵人,辰翁之子。嘗爲延平教官、臨汀書院山長。辰翁以文名於宋末,當文體冗濫之餘,欲矯以清新幽雋。故所評諸書,多標舉纖巧,而所作亦多以詰屈爲奇。然蹊逕獨開,亦遂別自成家,不可磨滅。將孫濡染家學,頗習父風,故當日有“小須”之目。吳澄爲作《集序》,謂其浩瀚演迤,自成爲尚友之文,如蘇洵之有蘇軾。《曾以立序》則謂淵源所自,淹貫古今。
觀其感遇諸作,皆效陳子昂、張九齡,雖音節不同,而寄託深遠,時有名理。近體亦多佳句。序記、碑誌諸文,雖傷於繁富,字句亦間涉鉤棘,然敘事婉曲,善言情款,具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嘗不具有其父之所長。又宋、元之際故老遺民,如胡求魚、聶濟之問學,趙文、劉嶽申之文章,郭汝介、塗世俊之孝行,多不見於他書,獨是集能具其顛末,亦頗賴以傳。至所云歐、蘇起而常變極於化,伊、洛興而講貫達於粹,然尚文者不能暢於理,尚理者不能推之文。其言深中宋人之弊。又云:“時文之精即古文之理。韓、柳、歐、蘇皆以時文擅名,其後爲古文,如取之固有。皇甫湜、樊紹述、尹洙、穆修諸家,寧無奇字妙句,幽情苦思,所謂不得與韓、歐並,時文有不及焉故也。”其言尤足以砭高語奇古,而不能文從字順之病。雖所作不盡踐其言,要不能不謂之通
論也。據《曾以立序》,原集本四十卷。而自明以來,罕見藏弆。惟周南瑞《天下同文集》首有《將孫序》一篇,中錄其文一篇。顧嗣立《元詩選》僅載其詩一首。蓋亡佚久矣。今據《永樂**》所載,輯爲三十二卷,以備文章之一格,亦歐陽修偶思螺蛤之意爾。
△《存悔齋稿》一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龔璛撰。璛字子敬,自高郵遷居平江。父潗,宋末官司農卿。國亡,不食卒。璛少爲憲使徐琬闢置幕下,後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所著有《存悔齋詩稿》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爲《補遺》一卷。其《詩稿》之末,至正九年開封俞禎《跋》所稱永嘉朱先生,乃別是一人而佚其名,非即存理也。盛儀《嘉靖維揚志》,稱璛善屬文,刻意學書,有晉人風度,蓋亦一時知名士。乃篇什所存,寥寥無幾。當已不免散佚。然其詩格伉爽,頗能自出清新。在元人諸集中猶爲獨開生面,正不必以少爲嫌矣。
△《雙溪醉隱集》八卷(永樂**本)
元耶律鑄撰。鑄字成仲,遼東丹王九世孫,中書令楚材之子也。累官中書左丞相。卒,追贈懿寧王,諡文忠。事蹟具《元史》本傳。楚材佐元太祖、太宗平定天下,立綱陳紀,皆出其所規畫。鑄少而聰敏,尤工騎射。從憲宗徵蜀,屢建功績。後三入中書,定法令,制雅樂,多所裨贊。經濟不愧其父,而文章亦具有父風,故元好問、李冶諸人皆與款契。然楚材《湛然居士集》尚有抄本,而鑄集久佚不傳,藏書家至不能舉其名氏。惟明錢溥《內閣書目》有《耶律丞相雙溪集》十九冊,亦不詳其卷目。檢勘《永樂**》所收鑄《雙溪醉隱集》,篇什較夥,有《前集》、《新集》、《續集》、《別集》、《外集》諸名。又別載趙著、麻革、王萬慶諸序跋,乃爲鑄年少之詩,名《雙溪小稿》者而作。是所作諸集,本各爲卷帙,頗有瑣碎之嫌。謹裒集編次,都爲一集,而仍以《雙溪小稿》原序、原跋分系首末,用存其概。鑄早從**,足跡涉歷,多西北極遠之區,故所述塞外地理典故,往往詳核。如據《和林城唐明皇御書闕特勤碑》證《新舊唐書》作“特勒”之誤。處月、丁零二注,辨論頗詳。此類皆有裨於考證。又其家在金、元之間,累世貴顯,諳習朝廷舊聞。集中如《瓊林園》、《龍和宮》諸賦,敘述海陵、章宗軼事及宮室制度,多《金史》所未及。其他題詠,亦多關係燕都故實,而《帝京景物略》諸書均未紀錄,亦足以資博識也。至於《金史耶律履傳》、《元史耶律楚材傳》均不著其裏貫,於史例頗爲不合。今考鑄《寓歷亭詩注》雲:“予家遼上,後家醫無閭。”又《五湖別業詩注》雲:“餘先居和林,從寓隗臺,今卜築縉雲五湖別業。”敘其遷徙之跡頗詳,是尤足以補史之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