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1/10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竹齋集》三卷、《續集》一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王冕撰。冕字仲章。《續高士傳》作字元肅。諸暨人。本農家子,家貧,依沙門以居。夜潛坐佛膝上,映火讀書。後受業於安陽韓性,遂傳其學。然行多詭激,頗近於狂。著作郎李孝光、祕書卿泰哈布哈皆嘗薦於朝。知元室將亂,辭不就。明太祖下婺州,聞其名,物色得之,授諮議參軍,未幾卒。宋濂爲作傳,載《潛溪集》中,敘其始末甚備。《明史文苑傳》亦同。《續高士傳》以爲太祖欲授以參軍,一夕卒,《浙江通志》據以列入《隱逸傳》。舊本亦題爲元人,非其實矣。詩集三卷,其子周所輯,劉基序之。《續集》詩及雜文一卷,又《附錄》呂升所爲王周行狀,則冕女孫之子駱居敬所輯。冕天才縱逸,其詩多排奡遒勁之氣,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視闊步,落落獨行,無楊維楨等詭俊纖仄之習,在元明之間要爲作者。集中無絕句,惟《畫梅》乃以絕句題之。《續集》所收,皆自題畫梅詩。史稱其隱居九里山時,種梅千株,自號梅花屋主,尤善畫梅,求者踵至,以幅長短爲得米之差雲。
△《獨醉亭集》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史謹撰。謹字公謹,崑山人。洪武初以事謫居雲南。後用薦爲應天府推官,降補湘陰縣丞。尋罷歸,僑居金陵以終。是集前有《陳璉序》,稱洪武壬午九月。
按洪武無壬午,壬午爲建文五年,蓋革除之後,傳錄者所追改。又有《獨醉亭記》一篇,不著作者名氏,稱謹爲“滇陽史先生”,則竄謫之時,即以編管之地著籍也。據璉所序,是集蓋謹所自編。但以體分,不題卷數。自《武當八景》以下九十三首,別題曰《遺稿》。疑謹沒以後,其後人掇拾晚年所作附於集末。然中有《經人鮓甕詩》、《謁黔寧王廟詩》,則皆在謫雲南時。又有《雪酒爲金粟公賦詩》,金粟道人乃顧阿瑛別號,則元末明初之作亦在其中。殆雜採佚篇,不復甄別。觀所載題畫之詩特多,必丹青手跡,一一錄入矣。今以原本所有,亦並存之,與謹所自定諸詩共厘爲三卷。其詩不涉元季縟靡之習,亦不涉宋季酸腐之調。平正通達,而神采自然高秀,在明初可自爲一家。偶桓選《乾坤清氣集》,號爲精鑑,其論詩多否少可,而此集有《送桓詩》及《題桓家攬勝樓詩》。二人契分頗深,則謹之詩格可見矣。
△《海叟集》四卷、《集外詩》一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袁凱撰。凱字景文,華亭人。洪武中由舉人薦授監察御史,以病免歸。事蹟具《明史文苑傳》。其集舊有祥澤張氏刻本,乃凱所自定,歲久散佚。天順中朱應祥、張璞所校選者名《在野集》,多以己意更竄。如“煙樹微茫獨倚欄”,改爲“煙樹微茫夢裏山”,蓋以詩用“刪山”韻而“欄”字在“寒桓”韻。不知《洪武正韻》已合二部爲一。凱用官韻,非奸韻也。“故國飄零事已非”,改爲“老去悲秋不自知”,蓋以凱已仕明,欲諱其前朝之感。不知據陶宗儀《輟耕錄》,是詩作於至正末,乃用金陵王謝燕事,下句自明,非爲元亡作也。至“雨聲終日過閒門”,改爲“雨聲隨處有閒門”,更不知其點竄之意何居矣。弘治間,陸深得舊刻不全本,與何景明、李夢陽更相刪定,即所刊《瓦缶集》、《既悔集》是也。隆慶時,何元之得祥澤舊刻,以活字校印百部傳之。萬曆間,張所望復爲重刻。此本乃國朝曹炳曾所校,以張本爲主,而參以何氏本,正其謬誤,較諸本差完善焉。凱以《白燕詩》得名,時稱“袁白燕”。《李夢陽序》則謂“《白燕詩》最下最傳,其高者顧不傳”。今檢校全集,夢陽之說良是。《何景明序》謂明初詩人以凱爲冠。蓋凱古體多學《文選》,近體多學杜甫,與景明持論頗符,故有此語。未免無以位置高啓諸人,故論者不以爲然。然使凱馳騁於高啓諸人之間,亦各有短長,互相勝負,居其上則未能,居其下似亦未甘也。陸深《金臺紀聞》載啓《贈凱詩》曰:“清新還似我,雄健不如他。”其語殊不似啓,殆都穆等依託爲之。(案二語啓集不載,深聞之於穆,穆聞之史鑑,鑑聞之朱應祥雲。)然深以兩言爲實錄,則頗不謬雲。
△《榮進集》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吳伯宗撰。伯宗名佑,以字行,金谿人。洪武辛未進士第一。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後降檢討以終。事蹟具《明史》本傳。伯宗守正不阿,雖忤旨貶謫,不少悔。胡惟庸擅權之日,勢焰張甚,獨毅然上疏劾之,風節棱棱,殊不可及。所著有《南宮集》、《使交集》、《成均集》,共二十卷,又《玉堂集》四卷,今皆未見。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國學釋奠》、《玉堂燕坐》諸詩,疑原集散佚,後人掇拾殘剩,合爲此編也。一卷冠以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小傳》一篇,次爲鄉試、會試、御試卷。二卷、三卷皆詩,而附以賦及詩補遺。四卷爲雜文。目錄首列序文,而卷首無之,蓋傳寫佚脫。詩文皆雍容典雅,有開國之規模。明一代臺閣之體,胚胎於此。其鄉試、會試諸篇,可以考見當時取士之制,與文字之式。惟陸深《金臺紀聞》稱:“洪武前三科猶沿元制,用經疑。至二十一年戊辰,始定今三場之制。”而集中所載試
卷,乃經義而非經疑,殊不可解。又第三卷有《上問安南事》五言詩,與諸選本所載日本使臣嗐哩嘛哈《答明太祖詔問日本風俗詩》,僅字句小異,未詳孰是。然其詩皆誇大日本之詞,不應出自伯宗之手,或伯宗後人因其曾使安南,誤剽入之歟。今姑仍舊本錄之,而記其所疑,以備參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