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1/14頁)
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顧曲雜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德符撰。德符有《飛鳧語略》,已著錄。此書專論雜劇、南曲、北曲之別。其論元人未滅南宋以前,以雜劇試士。核以《元史選舉志》,絕無影響。
乃委巷之鄙談。其論《遼史樂志》有大食調,曲譜訛作大石,因有小石調配之。
其意以大食爲國名,如龜茲之類,不知自宋已有此名。故王珪詩號至寶丹,秦觀詩號小石調,不由曲譜之訛。其論五、六、工、尺、上、四、合、凡,一爲出於宋樂書,亦未免附會。考南曲無凡、一,上字有高下之分。宋時樂歌,未必分南北曲也。如此之類,雖間有小疵。然如論北曲以絃索爲主,板有定製。南曲笙笛,不妨長短其聲以就板。立說頗爲精確。其推原諸劇牌名,自金、元以至明代,縷晰條分,徵引亦爲賅洽。詞曲雖伎藝之流,然亦樂中之末派。故唐人《樂府雜錄》之類,至今尚傳。存此一編,以考南北曲之崖略,未始非博物之一端也。(以上曲品。)
△《欽定曲譜》十四卷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蓋與《詞譜》同時並作,相輔而行也。首載諸家論說及九宮譜定論一卷,次北曲譜四卷,次南曲譜八卷,次以失宮犯調諸曲別爲一卷附於末。北曲、南曲各以宮調提綱。其曲文每句注句字,每韻注韻字,每字注四聲於旁,於入聲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皆一一詳註。於舊譜訛字,亦一一辨證附於後。自古樂亡而樂府興,後樂府之歌法至唐不傳,其所歌者皆絕句也。
唐人歌詩之法至宋亦不傳,其所歌者皆詞也。宋人歌詞之法至元又漸不傳,而曲調作焉。考《三百篇》以至《詩餘》,大都抒寫性靈,緣情綺靡。惟南北曲則依附故實,描摹情狀,連篇累牘,其體例稍殊。然《國風》“氓之蚩蚩”一篇,已詳敘一事之始末。樂府如《焦仲卿妻詩》、《秋胡行》、《木蘭詩》並鋪陳點綴,節目分明。是即傳奇之濫觴矣。王明清《揮麈錄》載曾布所作《馮燕歌》,已漸成套數,與《詞律》殊途。沿及金、元,此風漸盛。其初被以絃索,其後遂象以衣冠。其初不過四折,其後乃動至數十出。大旨亦主於敘述善惡,指陳法戒,使婦人孺子皆足以觀感而奮興,於世教實多所裨益。雖迨其末派,矜冶蕩而侈風流。
輾轉波頹,或所不免。譬如《國風》好色,降而爲《玉臺》、《香奩》。不可因是而罪詩,亦不可因是而廢詩也。惟是當時舊譜,今悉無傳。陶宗儀《輟耕錄》雖具載其目,而不著其詞。近代所行《北九宮譜》、《南九宮譜》,亦以意編排,頗多舛謬。乃特命詹事王弈清等,考尋舊調,勒著是編。使倚聲者知別宮商,赴節者鹹諧律呂。用以鋪陳古蹟,感動人心。流芳遺臭之蹤,聆音者畢解;福善禍淫之理,觸目者易明。大聖人闡揚風化,開導愚蒙,委曲周詳,無往不隨事立教者,此亦一端矣。豈徒斤斤於紅牙翠管之間哉!(以上曲譜。)
△《中原音韻》二卷(內府藏本)
元周德清撰。德清字挺齋,高安人。是書成於泰定甲子,原本不分卷帙。考其《中原音韻》起例以下,即列諸部字數。正語作詞起例以下,即列作詞諸法。
蓋前爲韻書,後爲附論,畛域顯然。今據此釐爲二卷,以便省覽。其音韻之例,以平聲分爲陰陽,以入聲配隸三聲,分爲十九部。一曰東、鍾,二曰江、陽,三曰支、思,四曰齊、微,五曰魚、模,六曰皆、來,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歡,十曰先、天,十一曰蕭、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四曰車、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侵、尋,十八曰監、鹹,十九曰廉、纖。蓋全爲北曲而作。考齊、梁以前,平、上、去無別。至唐時,如元稹諸人作長律,尚有遺風。惟入聲則各自爲部,不葉三聲。然如《檀弓》稱子辱與彌牟之弟遊,注謂文子名木,緩讀之則爲彌牟。又古樂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注亦稱北讀爲“悲”。是以入葉平,已萌於古。又《春秋》“盟於蔑”,《穀梁》作“盟於昧”。《春秋》定姒卒,《公羊》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轉通也。北音舒長遲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聲。凡入聲皆讀人三聲,自其風土使然。樂府既爲北調,自應歌以北音。德清此譜,蓋亦因其自然之節。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當,此之謂也。至於因而掊擊古音,則拘於一偏,主持太過。夫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遷,文章亦各有體裁。三百篇中,東陽不葉。而孔子象傳以中韻當,老子道經以聾韻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