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識【正文】
一曰:
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①,古今一也。地從於城②,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③?得其要而已矣④。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⑤,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⑥。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⑦,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衆庶鹹怨,守法之臣⑧,自歸於商。”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⑨,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⑩。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於酒德,闢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爲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
晉太史屠黍見晉之**,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周威公見而問焉,曰:“天下之國孰先亡?”對曰:“晉先亡。”威公問其故,對曰:“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示晉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當。曰:‘是何能爲?’又示以人事多不義,百姓皆鬱怨。曰:‘是何能傷?’又示以鄰國不服,賢良不舉。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晉先亡也。”居三年,晉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對曰:“中山次之。”威公問其故,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獸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晝爲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淫昏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對。威公固問焉,對曰:“君次之。”威公乃懼,求國之長者,得義蒔、田邑而禮之,得史璘、趙駢以爲諫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對曰:“其尚終君之身乎!”曰:“臣聞之,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威公薨,舜肂月不得葬,周乃分爲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爲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矣。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矣。夫五割而與趙,悉起而距軍乎濟上,未有益也。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解說】
《先識覽》八篇,主要論述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從知賢、任賢的角度闡發爲君之道。本篇着重從反面論述了君主知賢任賢的重要,說明君主只有得到賢者的輔佐,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保住城邑和土地的道理。
文章指出:“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全文就是從這一觀點出發展開論述的。文中列舉的夏太史令終古“出奔如商”、殷內史向摯“出亡之周”、晉太史屠黍“歸周”等事例都說明,有道者之所以“出亡”,是由於他們的忠言不被採納,預見到國家必亡的緣故。文章從反面論證了君主求賢的必要,並告誡君主要重視“有道者之言”,要把“善聽”作爲治國的要務。【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