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語言材料。
散曲在元代一般被稱爲樂府或詞,它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又叫做“葉兒”,它是單個的曲子,相當於一首單調的詞。它是按照不同的曲調創作的,每一個曲調都有個名稱,如[山坡羊]、[水仙子]、[落梅風]、[撥不斷]、[沉醉東風]等。每調又各有不同的樂句,因此配合這些曲調寫出來的小令,其字數和句式也就各不相同。根據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和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的記載,北曲共有三百三十五調;清人李玉的《北詞廣正譜》則列四百四十七調,但其中很多是沒有曲詞流傳下來的,有些則屬於雜劇專用的曲調。散曲中使用的,包括小令和套數在內,不過一百六、七十調,而常用的又只有四十調左右。這些曲調分屬於十二個不同的宮調⑤,但小石調、商角調、般涉調中的曲調很少,而且只用於套數;常用的不過是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
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官)而已。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單位。如果作者表達的內容比較複雜,單調不夠容納,還可以把兩三個宮調相同而音律恰能銜接的曲調連結在一起來填寫(但最多隻能填三調),這稱爲帶過曲。帶過曲的組合有一定的規律,不能隨便配搭,元人使用過的有三十四種,其中以中呂宮的[醉高歌]帶[紅繡鞋],[十二月]帶[堯民歌],雙調的[雁兒落]帶[得勝令],南呂宮的[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等,最爲常見。這是小令的變體,傳統的分法,還把它算在小令的範圍內。
套數則是更加複雜的結構,它吸收宋大麴、轉踏、諸宮調等聯套的方法,把同一宮調中的許多曲子聯綴起來歌唱,各套曲子的聯綴有一定的順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開端,用“煞調”、“尾聲”結束。中間選用的調數可多可少,短者只有三、四調,長的有聯綴到二、三十調的。
二
根據近人隋樹森《全元散曲》的輯錄,元代有名姓可考的散曲作者達二百餘人,作品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數四百多套。這個數字此之四萬八千多首的唐詩和二萬多首的宋詞,相差很遠。散曲是通俗文學,爲正統文人所歧視⑥,專攻的人不多,編成集子的人更少,大多數是隨作隨棄,不太珍惜,所以散佚的很多。至於民間的作品,就更因爲沒有人收集而大部分散失了。因此,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元代散曲數量就比較少,而且很多出於上層文士之手,不象雜劇那樣多數是地位低微的人所寫的。這種情況不能不影響到現存散曲的思想和藝術質量。但元代畢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同剛剛過去的唐宋時代相比,各階級、階層的人都經歷着巨大的社會變化,他們的作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生活和思想面貌,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意義,可以啓發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反映在散曲裏最突出的一類題材,是嘆世和歸隱。打開《全元散曲》,這類作品觸目皆是,重要的作家幾乎沒有一個沒寫過它的。
嘆世的內容,大致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慨嘆社會的是非不分,賢愚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