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元張可久[山坡羊]《閨思》曲:

雲松螺髻,香溫繡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同是懷念遠人,同是好夢驚回,在詩則含情脈脈,留有餘地;在詞則低迴婉轉,情餘言外,在曲則窮形盡相,刻露無餘。《猗室曲話》說:“宋詞之所短,即元曲之所長。”當然,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宋詞之所長,即元曲之所短。這裏原不必強分一個高下,不過要注意到它們表現手法的不同就是了。

除了正常的格調之外,散曲還有各種俳體,如短柱體、獨木橋體,頂真體、疊字體等。這些俳體的存在,增加了曲的特別風趣。對仗的種類也增加了,象鼎足對,就是詩詞中沒有的,它以三句爲一組,互爲對仗,往往形成對事物淋漓盡致的刻劃。如馬致遠[夜行船]《秋思》中“看密匝匝蟻排兵”三句,“和露摘黃花”三句;範康[寄生草]《飲》“糟醃兩個功名字”三句;張鳴善[水仙子]《

譏時》“五眼雞歧山鳴鳳”三句等。有些曲牌的句格更便於使用鼎足對,如[折桂令]、[天淨沙],[醉太平],[水仙子]等。這對於形成曲的潑辣奔放風格很有作用。

散曲的表現技巧某些地方比詞有所發展,這除了正襯配合使用外,還有[混江龍]、[**花]、[折桂令]等十幾個調可以增加句子;在套數里,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增加或減少調數。它的曲調有比較固定的句式、音律,是格律詩的一體;但由於它可加襯字、增句、增減調數,又使它比近體詩和詞都有較大的自由活動餘地,實際上是把自由體與格律體兩種詩歌形式結合起來了。從詩歌的藝術形式說,不能不認爲是近體詩與詞調的一個發展。後來的[掛枝兒]、[打棗竿]、[銀絞絲]、[鬧五更]等繼承了它的這一傳統,把詩歌進一步推向通俗化、口語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因此元散曲也可說是近現代白話詩的前驅。

從上面分析的情況看來,散曲的藝術形式是比較多樣的,在當時來說是先進的,但思想內容卻比較單薄。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矛盾的現象?這是因力我國的詩歌發展到金元時代,已經有着一千多年的傳統,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無論音韻、格律、遣詞、造句、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而有效的方法,散曲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就有可能從詩歌創作的傳統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使自己在藝術上有所前進。而思想內容方面,卻因爲整個封建社會的逐步走向沒落和蒙古貴族的野蠻統治,窒息了昂揚向上的精神;而封建文人對它又加以歧視,遂使散曲創作的隊伍不大,視野不夠廣闊,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內容和形式的矛盾。

鍾嗣成在《錄鬼簿序》中把元曲稱爲“蛤蜊”風味,以別於“高尚之士”、“性理之學”,拿元散曲中

部分正言若反、狂歌當哭、嬉笑怒罵都成文章的作品來看,確與封建文人的麗詞雅調,大異其趣。不過,任何事物的形態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都是變化發展的,散曲的形式風格也是這樣。下面打算把元代散曲一百多年的流變,簡單敘述一下。

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間(約一二三四——一三○七)。最初染指的作家,如楊果、劉秉忠、胡祗遹、王惲等,大部分是位高官顯的文人,他們寫散曲不過是出於好奇,對這種形式並不熟悉,只是把傳統的詩詞略加變化:使用幾個俗語,加密韻腳,平仄互葉;彷彿剛剛放開的小腳,走起路來還不大自然。其後盧摯、姚燧、馮子振等人出來,雖然還是名公貴人,風格偏於典雅,但因他們對現實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創作的成就也比較大,時有豪放清新之作。但這時期最有成就的作家,還是那些同民間藝人結合的“書會才人”,象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王和卿等。他們揮灑自如地運用散曲的武器,或質樸,或清麗,或豪放,或俳諧,隨物賦形,曲折盡意地“抒其拂鬱感慨之懷”,寫出了許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論對散曲的貢獻,那大概應該算馬致遠最大吧。他擴大了曲的題材領域,提高了曲的藝術意境,散曲到了他們的手上,堂廡始大,體制始尊。

都市言情推薦閱讀 More+
明末大寇首

明末大寇首

焚天魚
明末北方連年大旱,宗室官吏豪紳敲骨吸髓,黔首欲求一活命而不可得。穿越爲流民的李陽,不甘願活活餓死,斬木爲兵,誓要攪得這天下換個人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建奴坐的,兵戶坐的,流民爲何坐不的。他誓要覆沒大明,北進遼東,替漢人在這個航海大時代裏,發出時代最強音。 明末大寇首
都市 連載 9萬字
桑覺淺李君衍大概內容

桑覺淺李君衍大概內容

幻想魚
都市 連載 37萬字
朕,絕不當昏君

朕,絕不當昏君

妖妖靈
都市 連載 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