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⑦“卻說”句:卻說“好個涼爽的秋天”!
【簡說】
這首小詞是辛棄疾閒居帶湖時的題壁之作,信筆而寫卻跳脫自然,言淺意深,饒有情韻。
詞的上片,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青少年時代的辛棄疾,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爲北方人民抗金斗爭的精神所鼓舞。他不僅有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的壯志,而且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壯歲旌旗擁萬夫”,毅然組織抗金起義,自信中原可以收復。真是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爲了說明“不識愁滋味”,從反面來襯托——特意“找愁”。怎樣找呢?愛上高樓,登樓遠眺。這個登樓的行動本身,顯示出少年英雄不凡的氣概和昂揚振奮、樂觀自信的精神。但登高的目的卻是尋憂覓愁,“爲賦新詩強說愁”,爲了賦詩而勉強無病呻吟,抒寫憂愁。無愁強說愁,還須登高以覓愁,從而反襯出“少年不識愁滋味”。詞的下片寫現在深深知愁。辛棄疾以“馬革裹屍當自誓”,懷着捐軀報國的壯志投歸南宋,本想協助南宋政權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報國無門,被南宋朝廷忽而招之使來,忽而揮之使去,屢遭排擠打擊,愁不尋而自來。識得“愁滋味”一層;“識盡”了愁滋味,二層;有許多愁想說,卻又怕因言得禍,“欲說還休”,憋在心裏愁上加愁,三層;愁緒難抑,非說不可,又不敢直說,便轉口“卻道‘天涼好個秋’”,四層。一層層地把“而今”的愁之深、愁之大的形象地寫出來了。結尾兩句,將沉鬱得化不開的濃愁,融入輕淡的俏皮之中,以淡寫濃,重話輕說,含蓄地表達了對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滿。
這首小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有力地諷刺和鞭撻了南宋統治集團。
臨江仙
探梅
老來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①。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②,爲渠着句清新③,竹根流水帶溪雲。醉中渾不記④,歸路月黃昏。
【註釋】
①玉溪:形容梅花所處之地的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