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仗,大國憑藉實力搶奪、吞併小國,弱肉強食,沒有誰是爲了真理、正義而戰。
這種說法也許過於誇張,但齊桓公伐楚,似乎證明了戰爭的不合道義。齊桓公尋找的藉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腳的,無法掩蓋住恃強凌弱的本來面目,繼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脅。這一典型事例足以讓人相信那時大多數戰爭的非正義性質,相信強者爲王的競爭邏輯。
不過,這場戰爭之所以載入史冊,引起人們的興趣,並不是誰是誰非、誰代表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在一個“無法無天”、憑強力攫取利益的時代之中,弱者如何憑藉智慧保護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稱臣的精神。
內在的智慧,通過巧妙的外交辭令表達出來,不費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敵手心理上先行崩潰,從而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開利益之爭一類背景,單是那些外交辭令本身,也足以讓人讚賞和驚歎不已:一來一往,針鋒相對,表面顯得謙恭、溫和、禮讓,言辭又讓人聽起來不刺耳,而內在的凜然正氣,卻透過溫和的表面使放手膽戰心驚。
可以說,咱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發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無人可比擬的智謀,使他們在戰爭藝術和戰爭謀咯方面處於世界上的領先地位,至今仍讓我們嚮往不己。
智謀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種手段和技巧,可以用於各種目的和各種場合。弱者可以憑藉它來保護自己,強者可以憑藉它來巧取豪奪,陰謀家也可以憑藉它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謀用於各種目的和場合的實例,從宮廷政變,到坑蒙拐騙,從高層次,到低層次,應有盡有。
由此讓我們想到,咱們國人熱心並擅長於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凡是有人羣的地方就有爭鬥。我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過多地用在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爲更多的人造福之上。這是否同我們的謀略自古以來就特別發達有關係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