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獄中上樑王書
[西漢]鄒陽
【作者小傳】鄒陽,齊人,活動於漢文帝、景帝時期。初仕吳王劉濞,因劉濞陰謀叛亂,上書婉諫,吳王不聽,離吳從梁孝王。梁孝王劉武是文帝竇皇后的小兒子,漢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鄒陽力爭以爲不可,羊勝、公孫詭乘隙進讒,鄒陽被捕下獄。他在獄中上書,慷慨陳辭。梁王見書,立即釋放了他。後來漢景帝聽從爰盎進言,立七歲的劉徹爲太子。羊勝、公孫詭爲梁王獻謀,派人刺殺爰盎。景帝追查兇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殺以謝罪。於是對鄒陽敬爲上客。鄒陽爲梁王求救於景帝寵妃王美人的兄長王長君,請爲說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馬遷贊鄒陽“抗直不撓”;班固評鄒陽“有智略,慷慨不苟合”。
【題解】鄒陽被繫獄中,身罹殺身之禍,但並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憐,而在上書中繼續諫諍,字裏行間,還很有些“不遜”(司馬遷語),充分顯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現。文章歷舉史實,借古喻今,雄辯地揭示了人主沈讒諛則危,任忠信則興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於文采,是漢代散文名篇之一。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爲然(1),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2),白虹貫日(3),太子畏之(4);衛先生爲秦畫長平之事(5),太白食昴(6),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7),爲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願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寶(8),楚王誅之(9);李斯竭忠(10),胡亥極刑(11)。是以箕子陽狂(12),接輿避世(13),恐遭此患也。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爲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14),子胥鴟夷(15),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6)。”何則?知
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17),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18),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19),爲燕尾生(20);白圭戰亡六城(21),爲魏取中山(22)。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23);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於宋(24),卒相中山;范雎拉脅折齒於魏(25),卒爲應侯(26)。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27),徐衍負石入海(28),不容於世,義不苟取比周於朝以移主上之心(29)。故百里奚乞食於道路(30),繆公委之以政(31);甯戚飯牛車下(32),桓公任之以國(33)。此二人者,豈素宦於朝,借譽於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感於心,合於行,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衆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34),宋任子冉之計囚墨翟(35)。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衆口鑠金,積毀銷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國(36),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37)。此二國豈繫於俗,牽於世,系奇偏之浮辭哉?公聽並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爲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爲仇敵,朱、象、管、蔡是矣(38)。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侔(39),而三王易爲也(40)。
是以聖王覺寤,捐子之之心(41),而不說田常之賢(42),封比干之後,修孕婦之墓(43),故功業覆於天下。何則?欲善亡厭也。夫晉文親其讎(44),強伯諸侯;齊桓用其仇(45),而一匡天下。何則?慈仁殷勤,誠加於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