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黑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斯隆對於被人看透心思感到不太舒服,儘管最後事實就是如此。
沒人會說斯隆在越南工作不努力。他很努力,而且也冒過險。有幾次他冒着槍林彈雨,在越共所在的地方採訪,在危急關頭,他也有着和常人一樣的恐懼,懷疑自己能否活着回去。
事實證明,他總是安全返回,很少離開超過24個小時。而且,他帶回的報道,總是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加上戰爭中年輕的美國人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這正是紐約總部想要的新聞。
按照自己的精明計劃,斯隆不必過多地去冒險,就經常能夠參加更有新聞價值的西貢軍事和外交吹風會。只有在很久之後,人們纔會意識到斯隆的報道是多麼膚淺,才意識到在電視新聞中,驚心動魄的畫面竟然能比深度的分析,甚至事實更加重要。但是,當人們意識到這一切時,對克勞福德·斯隆來說已經無所謂了。
斯隆的整體策略奏效了。他在鏡頭前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越南的時候更是如此。他深受紐約馬蹄組製片人們的喜愛,頻繁地在晚間新聞中出鏡,有時甚至一週3~4次,這不僅讓他擁有了衆多的觀衆,還引起了CBA總部高層的注意。
然而,哈里·帕特里奇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特立獨行。爲了挖掘深層次的新聞,他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調查,與攝影師一起奔赴越南的偏遠地區。他學習美國和越共的軍事策略,探究雙方策略失敗的原因。他研究雙方的力量對比,在前線蒐集關於地面和空中打擊效力、傷亡情況和後勤保障方面的素材。他的有些報道與西貢的官方軍事評論相矛盾,有些則證明了評論的正確性。正是這種對美軍沒有偏見的報道,把以帕特里奇爲代表的一小部分記者與報道越戰的大部分記者區別開來。
當時,大多數越南戰爭報道都是負面和敵對的。一些年輕記者很同情身在祖國的反戰示威者,所以不時地表達對美軍的不信任,甚至是鄙視。大多數媒體報道都反映出這種情緒。典型的例子就是敵人的新年攻勢。媒體宣稱新年攻勢是共產主義完全徹底的勝利,但是20多年後,研究者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是真的。
哈里·帕特里奇是當時報道美軍在新年攻勢中表現極佳的記者之一,當時敵人的表現並沒有外界報道的那麼好,而且也有失敗的方面。起初,馬蹄組的高級製片人質疑這些報道,還想要延後播出。幸好,經過討論,帕特里奇以其可靠準確的記錄勝出,大部分報道都播出了。
在帕特里奇未播出的報道中,有一條是批評當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德高望重的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的,克朗凱特在新聞節目中表達出了消極的個人意見。
克朗凱特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檔“新年攻勢之後”的特別節目中,聲稱“在越南的血腥遭遇”將“以僵局告終”,並且“我們只能不擇手段擴大戰爭,而敵人也會與我們抗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