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男人在田間 (第2/9頁)
弗羅拉·湯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皮革馬褲在八十年代就已經銷聲匿跡,也只有在故事裏才聽得到。
在當時,只有趕車人、牧羊人和一些年長的勞工還穿着傳統的長罩衫,配上以前牧師戴的黑色的圓氈帽。比較時興的穿衣方法是,穿挺括深棕色的燈芯絨外套,夏天穿燈芯絨褲和沒漂過色的寬鬆的夾克。
即使是穿上了新式的衣服,村裏的男人看起來,還是有着難以掩蓋的鄉土氣。青壯年男人們都是中等高度、身強體壯、滿面紅光,他們以自己的力氣爲傲,還吹噓身體從未痠痛過。而年紀大的則佝僂着背,雙手粗糙而紅腫,走起路來不穩當——多年在惡劣的天氣裏勞作,他們已經飽受風溼的折磨。老人們的下巴上留着一片銀色的鬍子,延伸到雙耳。
年輕人喜歡留着海象般的鬍子。偶爾一兩個年輕人,會走在時尚前沿,把臉颳得乾乾淨淨。但是週日是人們唯一的刮臉日,所以週五週六的時候,所有人都是鬍子拉碴的。
雀起鄉的人們說話,喜歡把元音拖得很長。“男孩”裏的“安”音,“煤”裏的“誒”音,“桶”裏的“翁”音都特別突出。有些詞,音節模糊,幾個詞連在一塊讀,像“麪包黃油”,直接成了“面兒黃”。
他們喜歡用各樣的諺語和俗語,還經常用比喻。要是說東西冷、熱或者有顏色,他們會說“熱得像地獄”、“冷得像冰”、“綠得像草”、“黃得像塊金幣”……
說人緊張是“像熱鍋上的螞蟻”,說人火大是“火氣大得像頭牛”,說人“窮得叮噹響”、“病得像條狗”、“聲音像是公鴨嗓子”、“醜得影響市容”、“讓人食指大動的牛奶”、“驕傲得渾身發臭”。喜怒無常的人是“沒頭蒼蠅、上躥下跳”。
這些方言要某些音域渾厚的中年男子說效果才最好,他們說起話來飽含深情,措辭地道。就像是BBC播音員弗雷德•吉斯伍先生播音時刻意使用的牛津口音。儘管播音員的語音讓聽衆體驗到了牛津英語的魅力,但這種刻意的模仿其實讓土生土長的人們覺得非常彆扭。
村裏男人的工資都差不多,他們的境遇、喜樂和每天的工作也相差無幾,但他們自己卻會覺得和別人差別很大,大概就像城裏人看鄉下人的那種感覺。有些人聰明些;有些人接受新事物慢些;有些人好心又愛幫助人;有些自私自利;有些外向活潑;有些沉默寡言。
不過現在,要是有人還想見到這種典型的村裏人,估計他是找不到了。也難找到那種蘇格蘭農夫喜歡的黑色幽默,或者作家托馬斯哈代筆下威塞克斯地區 的幽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