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郵局 (第5/6頁)
弗羅拉·湯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本書裏寫了很多一個敏感、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對生活的感悟。有趣的是,無論環境和背景區別有多大,同一類孩子的思想和精神發展都是一樣的。
很多顧客騎馬去郵局。郵局的門邊上有個鐵鉤用來拴繮繩。孩子放學的時候,六七個孩子會跑到顧客面前喊“先生,讓我幫您牽馬吧。讓我來!讓我來!”。只要不是太難馴服的烈馬,大家都會選個高壯的男孩牽馬,然後給一便士的報酬。很多顧客經常衝到門前看看“那小子到底要幹嗎”,他們在郵局裏辦業務的時候也是心神不寧。但是沒有人拒絕孩子們,這是當地的習慣。孩子們把這樣的工作和報酬當做自己的權利。
騎馬的男人們有紅潤的面龐,穿着馬褲和外套,動作帥氣。其中有些人的妻子是貴族,孩子在寄宿學校上學。這些人的農舍裝修精緻,桌子上有精緻可口的食物和飲料。農場主的日子過得很好。有些人是周圍宅子的馬伕,他們寄完信後會和蕾恩小姐喝上一杯。廚房裏有個酒櫃裝着白蘭地和威士忌,這是“馬伕的酒櫃”。郵局裏的人都不碰這些酒,這也是爲了鐵鋪的生意。
偶爾有自行車倚在牆上的聲音。後來自行車越來越普及。在週六的下午,一羣自行車呼嘯而過,剎車聲和尖叫聲此起彼伏。一羣小夥子衝進郵局發電報。這羣人是最早的自行車俱樂部成員,他們統一地身着藏藍上衣,黃藍相間的外套,頭上藏藍的帽子上繡着自行車俱樂部的徽章。隊長掛着一把小喇叭。當時騎自行車是件危險的消遣,青年們每到一站就發電報回家報平安。他們發電報也爲證明騎了多遠,因爲騎自行車的會謊報里程向同伴炫耀。
“騎了兩小時四十分鐘。只壓到兩隻鳥、一隻豬和一個馬車伕”這是自行車俱樂部的人經常發的電報內容。這些都是吹牛,騎車的人可能沒有壓到任何動物和人。他們在路邊還會避讓通過。每個人都想把自己包裝得無所畏懼、一往無前。
騎自行車的男孩多是從鎮上來的。他們在旅店喫完點心後,在綠地上做跳蛙或是踢罐子的遊戲。他們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他們形容普通的東西卻用誇張的詞彙比如“無與倫比”“好得要命”“壞得沒餘地”。他們叫香菸“菸捲兒”,叫自行車“機器”或“我的小鋼馬”,燭鎮綠裏的人被稱作“原住民”,勞拉被叫做“漂亮的小閨女”。這羣人最喜歡大叫“什麼世道啊!”
很快,這羣少年不再是先鋒了。幾乎每個男孩和男人都有了輛自行車。男性想把騎車這一特權獨享,對騎車的女性總是百般打擊“真是太不像女人了!這世界變成什麼樣了?”女人們不爲所動,抓住這一機會。燭鎮一個醫生的妻子是當地第一個騎車的女人。一個老人憤怒地說:“我真想把她從車上揪下來,拍拍她後背告訴她別騎了。”一個性格溫和的男人說:“要是我妻子也開始騎車,我真要心碎了。”
男人們的抗議無效。一個接一個的女人騎上了亮閃閃的自行車。她們穿着長裙,開放些的連襯裙都不穿了。不騎車的婦女也獲得了些自由:以前兩三件笨重的襯裙被丟到一邊,她們穿上了襯褲。雖然還有不少扣子,穿起來也麻煩,和襯裙相比是巨大的進步了。
這種交通工具的進步帶來多大的便利啊!騎在自行車上,清風拂面,彷彿插上了翅膀,時間和空間都被大大的縮短,以前一天的距離如今幾個小時就能到達。以前見到熟人要停下寒暄好久,現在只要在路邊“叮叮”地響鈴幾下,揮揮手就算打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