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第3/5頁)
三島由紀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顯和本多過去誰也沒有捲入過這種爭論,所以多少感到有些茫然。清顯用探詢的目光倏忽朝本多瞥了一眼,平素我行我素的清顯,一旦投入抽象的議論,必然顯得有些張皇失措,這樣一來,反而等於向本多心中輕輕刺了一針,立即激起他的談興。
“假定真有轉生這回事,”本多急不可待地說下去,“就像剛纔講的天鵝的故事,有着洞察前生的智慧,這當然很好,否則一度中斷的精神,一度失去的思想,到了下一個人生不留任何痕跡;同時,另一種嶄新的精神,一種毫無關係的思想從此開始……這樣一來,時間上一系列等待轉生的每一個體,和分散於同一時代空間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具有同一種意義……這樣一來,所謂轉生不就變得一無意義了嗎?假如把轉生看作一種思想,不就是將毫無關聯的幾種思想統括起來的一種思想嗎?因爲我等對於前世不具有任何記憶,那麼所謂轉生就是企圖證明沒有任何確證的東西,這是一種徒勞的努力。要想證明,就必須平等觀察過去世和現在世,富有比較、對照的思想見地。因爲人的思想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必然偏向於某一世,逃脫不出位於歷史正中的‘自己的思想’之家。佛教所主張的‘中道’,與此大致相似,但所謂中道是否就是人們所能持有的有機的思想,這還是個可疑的問題。
“退一步說,假如認爲人所懷有的一切思想都屬於各種迷幻,那就必須具有第三種見地,以便各個識別一種生命由過去世向現在世轉生時在前後兩種世界之中的迷幻。惟有這第三種見地,才能證明轉生,但對於轉生的當事人來說,只是一個永遠的謎。這第三種見地恐怕就是開悟的見地,所以轉生的思想只限於超脫轉生的人所能掌握,然而轉生的思想即使被控制,此時,轉生本身也就隨之不復存在了,不是嗎?
“我們活着,卻具有豐富的死,葬儀、墓地、供在那裏枯萎的花束、對死者的記憶,還有當前的親友的死,接着對於自己的死的預測。
“假若如此,那麼,死者們也許具有多樣的豐富的生。從死者的國度眺望我們的城鎮、學校、工廠的煙囪,遙望一個接一個的死和一個接一個的生。
“所謂轉生,和我們站在生的一邊看死正相反,不就是站在死的一邊看生的一種表現嗎?不就是變個角度加以觀察的嗎?”
“那麼說,思想和精神爲何在死後還能傳達給人們呢?”喬培靜靜地反駁道。
本多本來就是個頭腦機敏的青年,他用一種輕蔑的口氣斷定說:
“這和轉生問題不一樣。”
“有何不同呢?”喬培平靜地問,“你總得承認,同一種思想隔一段時間,可以被不同的個體所繼承。要是這樣的話,相同的個體隔一段時間也可以被不同的思想所繼承,這又有什麼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