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爾維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表現主義」風格鏡頭的扭曲表現,可以在這本書中的人物臉孔看見。這些臉孔本來都屬於我的親朋好友。我努力僞飾這些臉,讓人看了認不出來,讓這些臉變得「負面」──因爲我覺得唯有在「負面」裏頭才存有文學意義。同時,我也對真實人生懷抱懊悔──真實人生是更繁異,更暖和,更不可定義的啊;我對真實的民衆懊悔──我知道他們的人性是更豐富良善的啊;懊悔的心境伴我好幾年……
※
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當我現在重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它在我身上產生了何種效果?(我這時已經找到一個好論點了:懊悔之心。我應該在序文開頭就談懊悔之心。)這部小說爲我帶來長期的不適──這些不適,有一部份已經稀釋,有一部份卻仍然殘存。這種不適感之所以出現,是因爲面對遠比自己巨大許多的事物,是因爲我所有同儕所糾纏的情緒,是因爲悲劇,是因爲英雄風度、慷慨作爲、天才行徑,是因爲出自良心的黑暗劇。抗戰:這本書在「抗戰文學」中的位置在哪裏?當我在書寫這本書的時候,開創「抗戰文學」似乎是種迫切的使命;解放纔不過兩個月不到,維多里尼的《人與非人》(注11)就出現在書店櫥窗裏,散放我們死亡與欣悅的太初方言。米蘭的都市游擊隊也馬上有了他們的小說,盡數在城市的向心地圖上快速進擊;曾爲山中游擊隊員的我們也想要自己的小說,小說裏要有我們自己獨特的步調和律動……
譯註
1.本篇「作者自序」和《蛛巢小徑》小說本文兩者的寫成時間相隔甚久。小說本文當初於1947年初版,而自序則寫於1964年。值得留意的是,市面上《蛛巢小徑》的版本不只一種,之間或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甚至連英文版的書名譯法均未統一,不同的英譯者對於內文也有不同的呈現。
2.昔日的口傳敘述者——如吟遊詩人之類——所說的故事並非敘述者自己發想,而採自長輩流傳的寓言或民間傳說。然而,作家的書寫大抵上應是個人的創作。口語傳播的敘述者和執筆的作家雖然都說故事,但照理來說兩種角色通常是大異其趣的。
3.即政治風氣,社會背景等等。
4.意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並不盡然等同英美文學的「寫實主義」(realism)。意大利的「寫實主義」盛行於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初,企圖客觀呈現(下層階級的)人間處境。「寫實主義」習採直接而未加文飾的語言,細節鮮明,對話寫實。「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o),意大利的文學、電影運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興起,試圖寫實刻畫戰前事端以及戰時、戰後的社會問題。「新寫實主義」大致上和先前的意大利「寫實主義」近似──事實上「新寫實主義」就是「寫實主義」的延伸;不過,法西斯迫害以及大戰傷痕等等經驗爲「新寫實主義」灌注了新的關懷。當時諸多1930、40年代英美小說湧入意大利,這些作品的社會改革性格也在意大利文壇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