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是六年前的一個星期六下午,”他開始敘述,“我正在翻閱阿爾巴尼亞勞工黨的幹部及其領袖恩維爾·霍查[7]所發行的雜誌(當時流通的共有三種刊物,彼此間勢不兩立)。當我翻開最新一期《人民的勞力》想看看有什麼有趣的主題時,忽然一張照片和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內容是報道新成員入黨的表揚儀式。引起我注意的,並不是因爲在這個禁止所有共產主義活動的國家裏,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竟敢公開歌頌新成員入黨,不,不是這個原因。我很清楚所有這些小型的左派分離派系爲了生存,都必須冒着危險在每一期刊物上刊登類似的報道,好讓人們知道他們的人數不斷增長。真正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張特別強調畫面中有‘十二’根石柱的黑白照片的說明,至於那張照片,中央是一羣吞雲吐霧的黨員,看似在進行什麼神聖的儀式,此外還有恩維爾·霍查的海報,以及幾位詩文朗誦者。更奇特的是,在報道中採訪到的新黨員,都選擇一些阿拉維教派[8]的名字作爲化名,像是哈珊、胡賽因、阿里等,後來我進一步發現,這些全都是拜塔胥精神領袖的名字。若非我正好知道拜塔胥蘇菲教派曾經在阿爾巴尼亞盛行一時,或許我根本不會察覺異狀,永遠不會發現這個驚人的祕密。我拼了命往下鑽研,不放過任何線索。整整四年的時間,我勤讀各種有關拜塔胥教派、土耳其禁衛軍、胡儒非教派[9]、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的書籍,終於,我解開了一個跨越一百五十年的陰謀。”
“相信你對這些歷史很熟。”賽姆嘴裏雖然這麼說,但卻又自顧自地背誦出拜塔胥教派七百年的歷史,從其創立者哈西·拜塔胥·維裏開始講起。他詳細解釋這個教派是如何受到阿拉維、蘇菲和薩滿教的影響,在奧斯曼帝國建立與崛起的過程中扮演着何種角色,中心信仰根植於拜塔胥教派的土耳其禁衛軍,他們反叛革命的傳統究竟又從何而來。如果你把一個土耳其禁衛軍人看作一個拜塔胥教徒,那麼你能很快看出這個祕密與伊斯坦布爾的歷史難分難解。拜塔胥教徒第一次被逐出伊斯坦布爾,是因爲禁衛軍的緣故:1826年馬哈茂德二世下令突襲禁衛軍軍營,因爲這支自立爲政的軍隊不願意接受他的西化政策,很快地,長久以來作爲禁衛軍精神殿堂的道壇便被迫關閉,拜塔胥苦行僧被趕出城外。
轉入地下之後過了二十年,拜塔胥再度返回伊斯坦布爾,不過這一次卻化身爲拿克胥教派。儘管拜塔胥教徒以拿克胥信徒的身份公之於世,但他們私底下卻仍謹守着原先的拜塔胥身份,而把這個祕密埋入深處,直到七十年後阿塔圖克下令禁止所有的教派活動。
卡利普仔細研究一本英國旅遊書中的版畫,上面刻着一個拜塔胥的宗教儀式,但內容所反映的更像是這位旅行藝術家的內心幻想,而非現實場景。他數了數,版畫中共有十二支石柱。
“拜塔胥第三次出現,”賽姆說,“是在共和國建立後五十年,這一回他們不再利用拿克胥教派的僞裝,而是披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外衣……”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開始興奮地列舉各項證據,援引各種他從雜誌、書本和手冊上剪下來的漫畫文章、照片和版畫。拜塔胥教派中所執行、記載、發生的一切,都與這個政治黨派的所有活動完全吻合:入會的儀式;入會前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嚴苛考驗和自我否定;在這段過程中年輕的候選人必須忍受疼痛;舉行致敬儀式,向教派或黨團裏死去、遇害及封聖的先人表示尊崇;賦予“道路”這個詞神聖的意義;一再使用各種象徵羣體合一精神的字眼與詞彙;連禱的儀式;組織裏經歷過同樣過程的前輩以下巴上的鬍鬚、嘴脣上的短髭,甚至眼睛裏的神情來區別同道中人;用特定的音節和韻腳來編寫典禮中所吟唱的詩文和歌謠,等等。“顯而易見,除非一切全是巧合,”賽姆說,“除非真主爲了訓誡我,對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不然我就算瞎了也能看得出,這些拜塔胥取自胡儒非的字謎與迴文詩,毫無疑問地反覆出現在左派刊物裏。”萬籟無聲的夜裏,只有遠處守夜人的口哨偶爾劃破寂靜。賽姆開始緩緩地,如同喃喃念禱似的,向卡利普複誦他所破解的字謎,依照其中的隱含意義把它們串聯起來。
過了許久,在半夢半醒間,正當卡利普恍惚往返於美好回憶以及對如夢的迷夢時,賽姆的話語再度傳入耳中:“整件事最令人震撼的重點在於……”卡利普這才又打起精神。賽姆說,加入政治黨派的這些孩子們,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竟成爲一個拜塔胥教徒。由於整個陰謀全是黨中央管理層與阿爾巴尼亞的拜塔胥師父聯手策劃的,因此下面的人絲毫不知情。那些雄心壯志的孩子們,棄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徹底扭轉自己的一生,只爲加入組織奉獻給人羣,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在慶典儀式、遊行餐會時所拍的照片,居然被一羣阿爾巴尼亞苦行僧拿去視作其教派擴張的證明。“一開始,我很單純地想,這是一件卑鄙的陰謀、一個駭人聽聞的祕密,這羣孩子傻傻地被矇在鼓裏。”賽姆接着說,“以至於,一陣衝動之下,十五年來我頭一次想把這一切鉅細無遺地寫下來,公之於世。只不過,我很快又打消了念頭。”雪夜的岑寂中,傳來一艘黝黑的油輪駛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低鳴,城市裏的每一扇窗都隨之顫動。他又開口,“因爲我終於明白,去證明我們所過的生命其實只是別人的夢,沒有絲毫助益。”接着,賽姆說了一個關於索裏盼部族的故事。索裏盼部族定居在東安納托利亞一座與世隔絕的山裏,兩百年來,他們一直在準備一場前往卡夫山的朝聖之旅。一切的概念,都是由於一本三百二十年前的夢幻之書,該書提及了這場族人們從未涉足過的旅程,使得大家開始企望前往神話中的卡夫山。族裏的人並不知道,他們的精神領袖,儘管把這件事當作祕密代代相傳,其實卻早已與奧斯曼達成協議,讓這場卡夫山之旅永遠無法實現。然而,如果告訴族人這項事實,對他們有何助益?這就好像告訴那些星期天下午擠在小城電影院裏的士兵們,銀幕上那位試圖誘拐勇敢的土耳其戰士喝下毒酒的陰險傳教士,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卑微的演員,在真實生活中,更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信徒。你改變得了什麼?到最後你只不過是剝奪了這些人們惟一的樂趣,也就是置身於瘋狂的樂趣。
天色漸亮,卡利普在沙發上昏昏沉沉,聽任賽姆滔滔不絕繼續獨白:那些身在阿爾巴尼亞的年老拜塔胥師父們,來到一間世紀初遺留下來的白色殖民式旅館與政黨領袖會面,在夢境一般的大宴會廳裏,他們熱淚盈眶地望着照片裏的土耳其青年,卻完全沒有想到,這些青年們在儀式中所背誦的詩文,並非教派的祕語,而是滿口共產主義的理論。對鍊金術士而言,不知道自己永遠無法點石成金,這不是他們的悲哀,而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就算現代的魔術師把他的戲法祕訣毫不隱瞞地泄露給外人知道,狂熱的觀衆依然會情願說服自己,在魔杖一揮的剎那,他們看見的是魔法而非騙局。同樣地,有那麼多的年輕男女,只因曾經在生命的某一個時期聽見了某一句話、讀了某一則故事、看了某一本書,便在這氛圍的影響下,墜入情網。在激情的暈眩中,他們結了婚,始終不曾理解他們愛情背後的謬誤,就這樣開開心心地共度餘生。等賽姆的太太已經清好桌子,準備擺放早餐時,賽姆——瞥了一眼塞進門縫裏的日報——仍然滔滔不絕地說着,就算我們終於明白這個事實,一切也不會改變——所有的文字、所有可信的文章,指涉的都不是生命,相反,書寫本身只是在指涉一場夢。
[1]葉西坎(Yesilcam),土耳其的“好萊塢”,1970年代每年出產300多部電影。
[2]一種特殊詩體,詩的各行首字母或尾字母或其他特定處的字母,能組成一個字或一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