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3]大不里士:位於伊朗西北部,今伊朗東阿塞拜疆省省會。大不里士是伊朗薩法維王朝最初的都城,其第二任君主塔赫瑪斯普一世(1524—1576年在位)是細密畫藝術的狂熱追逐者,網羅了大批細密畫大師在自己的宮廷畫坊中,形成著名的“大不里士畫派”,該畫派在色彩運用上以鮮豔亮麗炫目迷人爲特徵。該畫派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名作,收藏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圖書館和博物館中。其中最偉大的作品就是由著名細密畫大師蘇爾坦·穆罕默德爲塔赫瑪斯普一世主持繪製的菲爾多西的《列王記》。
[4]加茲溫:伊朗城市名,位於大不里士與德里蘭之間,靠近德里蘭。伊朗薩法維王朝君主塔赫瑪斯普一世晚年因虔信蘇非神祕主義,不再熱衷繪畫,而熱衷於幽居修行,把自己宮廷中的細密畫家全趕走了。細密畫家們轉投加茲溫總督易卜拉欣·米爾扎(塔赫瑪斯普一世的孫子)。易卜拉欣·米爾扎是細密畫的狂熱追逐者,爲此在加茲溫修建了一個龐大的圖書館,他下令繪製了菲爾多西的《列王記》和賈米的《七寶座》等細密畫的經典之作。在易卜拉欣·米爾扎主持下的畫坊形成“加茲溫畫派”。該畫派在色彩運用上綜合了赫拉特畫派(見19頁註釋[1])和大不里士畫派的特點,既注重用金色突出畫面的富麗堂皇,也注重顏色的鮮豔亮麗眩目。在對人物的描繪上開始注重臉部細節和人物的身條、衣褶等細節,是後來的“伊斯法罕畫派”的濫觴。
[5]切爾卡西亞:高加索山區一部落名稱。
[6]阿布哈茲:高加索西部山區,黑海東岸一帶,現屬格魯吉亞。
[7]明格里亞:生活於希臘科林西亞灣一帶的部族名稱。
[8]波斯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
[9]海達裏耶教團:歷史上曾有三個海達裏耶蘇非教團,第一個出現於12世紀末,在伊朗東北部霍拉桑地區流行,今霍拉桑省仍有一中小城市名海達裏耶;第二個出現於15世紀初,在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區流行。第三個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蘇非派教團薩法維教團的分支。薩法維教團最初創建於14世紀。第五代首領海達爾繼位後(1456年),信徒大增。信徒皆戴紅帽,帽上綴十二根紅流蘇,象徵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故被稱爲“紅頭軍”。後來海達爾及兩個兒子戰死,時年不足13歲的幼子伊斯瑪儀,便率軍征戰,終於1502年建立了強大的薩法維王朝,伊斯瑪儀爲開國君主,史稱伊斯瑪儀一世。該王朝以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爲國教,該教派傳至現今的伊朗、薩沙維教團的另一分支以海達爾爲宗師,形成海達裏耶教團,該分支教團修行方式趨向極端,薩法維王朝君主與之斷絕關係。該三個海達裏耶教團後來融爲一體傳入小亞細亞地區,在該地區十分流行。本小說說該教團的教義奉行雞姦、吸食大麻等,不見記載。
[10]這裏指伊斯蘭教蘇非派的一些修行活動。蘇非派是伊斯蘭教中的神祕主義派別,萌發於7世紀末,8世紀開始逐漸流行於阿拉伯地區。9-10世紀逐漸組織化、制度化,湧現出一些蘇非神祕主義思想家和理論家。11世紀,蘇非神祕主義成爲伊朗社會的主導思想,對伊朗宗教文化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11-17世紀是蘇非神祕主義的興盛時期,其影響達至北非、小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阿拉伯半島、波斯、北印度、中亞、乃至中國西北部穆斯林地區。其中一些蘇非派修道團生存至今。
蘇非神祕主義分爲實踐和理論兩部分。其理論核心是主張“人主合一”,即人可以通過自我修行濾淨自身的心性,在寂滅中獲得個體精神與絕對精神(其主安拉)的合一,以此獲得個體精神在絕對精神中的永存。實踐修行包括內省式的沉思冥想和外在的跳旋轉舞、尖刺身體、重複不停地搖頭贊念等。其中一些外在修行方式被傳統教派視爲異端。因蘇非派奉行苦行修道,因此也被統稱爲“苦行僧派”或“苦行宗派”。各個蘇非派修道團都有各自的名稱,彼此獨立,各教團之間修行方式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