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麥卡勒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諾思亞娜·薩維諾[1]
一九四〇年,歐洲已陷入戰爭,美國尚未參戰。此時的文壇上,出現了一位奇特的新人。她時年二十三歲,高挑、纖瘦,目光有力,說話時帶着濃重的南方口音,穿一身長褲、襯衫,與當時的女性頗爲不同。她是卡森·麥卡勒斯,一九一七年出生於佐治亞州。她小時候名叫露拉·卡森·史密斯,但她很快就棄用了“露拉”這個在她看來過於嬌弱的名字。後來,她嫁給了一位名叫利夫斯·麥卡勒斯的軍人。在她成名的城市紐約,原本沒有人認識她,可幾個星期後,她的名字出現在大大小小的新聞和評論裏。因爲她的小說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在評論界和公衆當中掀起了熱浪。
在種族主義盛行,民權運動還很遙遠的南方,伴隨着夏季的潮熱,這本書誠然受到了一些批評,但讚揚無疑佔了上風。人們聽到了一個新聲音,領略到一種屬於作家的感知力。她那精準的語調、對人性孤獨的洞見、描寫南方小鎮的人情世故時所展現的筆力都令人驚異。最重要的是,面對那些因不符合他人期待而被排擠的人,她表現出關切與體貼。人們注意到了她筆下人物的品質與力量:約翰·辛格,一名聾啞人,敘事圍繞他展開;米克·凱利,一位個子過高的女孩,她想成爲音樂家(和卡森本人的願望一樣);比夫·布蘭農,咖啡店老闆,小說人物們在他的咖啡店產生交集;本尼迪克特·科普蘭,一位黑人醫生,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傑克·布朗特,嗜酒的造反派。約翰·辛格是孤獨的極致化形象:聾啞的他在故事一開始就與他唯一的同伴、另一位聾啞人分開了(我們知道卡森·麥卡勒斯原本想給書取名爲《啞巴》)。辛格成了其他人物的知心人,可他卻無從吐露自己的心聲,就這樣死去了。
《心是孤獨的獵手》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它彷彿不是出自新人之手,而是由一位作家老手寫成的,這位作者能夠準確拿捏悲劇與幽默、感情與政治分析、反叛與熱愛的比例。無論是過去的年輕人還是今天的年輕人,都能在米克·凱利這個形象中找到他們自己的痛苦。如果說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評價,那應當是來自於麥卡勒斯後來遇到的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在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的《新共和》雜誌上,賴特毫不猶豫地將麥卡勒絲與福克納相提並論,這或許有些誇張,但他強調了麥卡勒絲特有的品質:“《心是孤獨的獵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份對人類的驚人見解,憑藉它,南方文學史上首次出現了這樣一位白人作家,她用與對待自身種族一樣的簡潔和精準塑造了一系列黑人角色。這不僅關乎寫作風格或政治立場,還來源於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使麥卡勒斯小姐有可能避開周圍環境的壓力,將人類匯聚在一起,無論對白人或是黑人,她都抱有一視同仁的理解與溫柔。”
作爲一顆新星,卡森·麥卡勒斯結識了一些作家、藝術家,有美國人,也有逃到美國的歐洲人。如果說自戴高樂將軍六月十八日的宣言之後,倫敦成爲了抵抗運動的象徵,那麼對於那些從納粹主義國家中逃出來的人們而言,紐約則是他們的流亡地。卡森與德國大作家托馬斯·曼的兩個孩子克勞斯、艾麗卡尤爲相熟。克勞斯在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六日的私人日記裏寫道:“認識了有趣的新朋友:年輕的卡森·麥卡勒斯,優秀的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的作者。來自南方。身上有一種奇特的氣質,融合了文雅與野性、柔美與天真。可能極有天分。”
第一部小說大獲成功後,人們急切而又小心翼翼地等待着麥卡勒斯第二部作品的出版。一九四〇年六月十六日的《紐約時報》上寫道:“人們懷着擔憂的心情等待着第二部小說。卡森·麥卡勒斯將標準定得太高了,不可能再次達到同樣的高度。”一位年輕作家會被這樣的話唬住。但卡森沒有。她再次回到了工作狀態。接下來,有必要列一份簡短的人物傳記了。
卡森和她的丈夫利夫斯都想當作家。他們曾有一個約定。一個人寫作時,另一個人負責養家。一旦這本書寫完了,兩人就互換角色。《心是孤獨的獵手》的巨大成功改變了這個約定。卡森繼續寫作。然而,由於她的第二部小說《金色眼睛的映像》發生在軍營裏,便總有傳聞認爲那其實是利夫斯·麥卡勒斯的作品。毫無疑問,利夫斯的軍人生涯給卡森帶來了啓發與幫助。他一定提供了一些細節。可是,只需讀一讀他在戰場上寫的信——他參與了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底登陸——就能知道,兩人之中,卡森纔是那個作家。儘管他的信十分詳盡而且感人,但缺少了卡森那種獨特的風格。
卡森的第二部小說完成於一九四一年初,在二月十四日出版,那天也是美國人熱衷慶祝的情人節。《金色眼睛的映像》獻給了安娜瑪麗·克拉拉克—施瓦岑巴赫——一位年輕的瑞士女人,卡森通過托馬斯·曼一家認識了她,然後愛上了她——在她心裏,這份愛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一種熱愛,而非肉體之愛。五天後,也就是二月十九日,她二十四歲了。她返回南方,不再出入紐約知識分子圈,但她依然是一九四一年初風頭正勁的作家。詩人路易斯·昂特邁耶(1885—1977)爲她寫了被美國人稱作“廣告”的東西,這種宣傳語會佔據封面的四分之一,由著名的作家撰寫,彰顯前輩作家提攜新人的“文學授勳”傳統。路易斯·昂特邁耶寫道:“故事具有一種內在的衝動,同生活本身一樣自發且無可迴避。它層層發展,伴隨着各種離奇、陰暗的轉折和突如其來的幽默,又自然而然地走向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對我來說,這是目前出版的最與衆不同的作品,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引人入勝、最令人不安的故事之一。”
現在,許多人都同意田納西·威廉斯在一九五〇年的再版後記中說的,《金色眼睛的映像》也許是卡森·麥卡勒斯最厲害的一本書。最挑釁。最細緻、緊張、乾澀。對日常的觀察鉅細靡遺。最不多愁善感,對人際關係的殘酷抱有最無聲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