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極夏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事發生在武藏野的一個村落。
發端乃村內有一大戶人家的獨生女突告失蹤。失蹤者是居住在野方村的農民蒲生茂助之長女阿稻。三年前的明治六年冬季,阿稻突然失去了蹤跡。
蒲生茂助乃野方村最富裕的農家,除了米、麥、蘿蔔之外,亦栽種甘薯及馬鈴薯等作物,據說其靠將作物販賣至府內,賺了不少銀兩。原本就是坐擁大片農地的農家,維新後除務農外,還投入當地盛行的蕎麥制粉業,辛勤耕耘下又累積了更爲龐大的財富。
茂助的成功祕訣在於馭人有方。坐擁廣大農地,若只懂得默默耕稻,算不上什麼才幹。欲有效利用土地,需要善用技術與人才。而茂助總能不計身份地徵得所需的人才,並適才適所地加以使用。工匠、商人,甚至身份更爲低賤者,茂助均願不分貴賤地加以僱用,平等待之,並將每人分配至最能發揮其專才之處。
採此新穎手法,可謂符合四民同權時代之潮流。商人擅長數銀兩,工匠擅長製造器物,莊稼漢則擅長耕地。至於其他差事,茂助認爲即便是無身份者,日久也應能勝任。
茂助生性和藹,深諳待人之道,不分受僱者與主顧,對其均是景仰有加,讓他得以順利買賣交易,一切均運作得十分順暢。
不過,亦有不少人對茂助的做法感到不滿。那不僅是出於忌妒。茂助不優先僱用同鄉的作風,或許也招來不少反感。
這種反感或許是出自衆人對身份低賤者根深蒂固的歧視。尤其對茂助將小屋供其僱用的長吏非人身份者或居無定所者居住一事,衆人的反應最爲強烈。即便如今國民之間已無大名、下人之別,但多數人依舊因循幕府時代的風習。僱用町人或許尚能容忍,但怎能僱用原本連個身份也沒有的賤民?雖無人明顯抱怨,但世間的排斥氣氛已是十分明顯。
就某種意義而言,衆人的排斥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維新至今仍未滿十年,此類歧視風氣當然尚未消褪。
明治四年八月,太政官頒佈了一條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