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80年代是一個珍視人才,重視人才的年代。
越是基層,就將人才看的越重。這裏面,既有爲了部門利益而爭奪的情況,亦有許多爲了國家珍惜人才的念頭。
雖然在後世許多人看來,“一心爲黨爲國爲人民”和“有情飲水飽”一樣不靠譜,但在80年代,確實是有無數人身體而力踐之的。
能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這就是有才的象徵。後世有許多名人、官員,是因爲一篇文章,一首詩歌,或者一封信,完成了自己最初的躍升。
老馮爲了說服趙丹年,乾脆從書架裏取出了多本雜誌,一一翻出楊銳的文章,指給趙丹年看。
他是確實喜歡楊銳寫的文章。
這裏面,既有楊銳抄來的論文,也有他半抄半改的文章,更有兩三篇,還是純粹由他本人撰寫的。
做了數年的補習老師,楊銳其實早就有了各種想法和念頭,想要寫出來,發出去,只是後世的學術期刊腐敗而無趣,登載文章不僅不發稿費,還要向著作人收取數百乃至數千元不等的“版面費”,等級稍高一點的,還得託人拉關係乃至於行賄,身爲一名私企的年輕人,楊銳對於如此複雜的工程實在有心無力。
回到80年代,固有的障礙消失,新的障礙尚未誕生,對於研究者來說,實在是一個再美好不過的時代了。
楊銳也忍不住會在抄寫的文章裏,加塞兩篇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