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另一方面,高質量的生物類論文,通常也需要高質量的實驗室。以80年代的標準來看,想克隆羊都可以,只要先建設一個數億美元的實驗室,想做人類基因圖譜也可以,只要先建設一個數億美元的實驗室……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樣的故事在科學界,其實更適合理論物理學和數學。比如80年代的新英雄陳景潤,就不需要多少實驗器材,寫出一本書,交給別人去讀即可。霍金只有一個手指頭能動,想做實驗也做不成,但他大腦清楚,仍然能繼續研究。
做生物研究就沒有這樣的便利了,實驗室裏少一臺設備,關鍵步驟就無法進行,而每次實驗的具體數據都可能是不同的。用斷檔的數據去發表論文,也就是糊弄一下國內期刊,碰上較真的大牛們,這樣的論文是很難通過的。
趙丹年卻無法理解楊銳的不快,掐着指頭道:“你已經發表了兩篇文章,現在又發表了兩篇,接下來還能繼續發表兩三篇?你哪裏覺得不舒服了?”
要不是校長和學生的關係,趙丹年現在就準備摸摸這個青年的腦袋,莫非用的太多,燒焦掉了?
楊銳被校長這麼一問,也覺得有點怪,遂解釋道:“我原本想着發在國外的論文能有點別的收穫,最近一直沒消息,也就沒錢更新實驗設備,對了,您去找老師,找到了嗎?”
“暫時先確定了一名語文老師,明天就能來學校。”趙丹年對楊銳所言的“收穫”還是有點興趣的,不過,他對炫耀成就更有興趣,於是重新拿捏起校長的“莫測高深”的笑容,道:“你知道我發表的通訊,送到哪裏去了?”
“《河東教育報》,您說過的。”
“在《河東教育報》上的通訊已經發表了,另外,經過我一位老朋友的幫忙,這篇通訊裏涉及的人和事,會被重新採訪,發表在《中國教育報》上,有名有姓。”趙丹年迫不及待的炫耀,皺巴巴的臉頰都泛着光。中國教育報是國家級報刊,且是教育系統唯一的國家級報刊,作爲一家鎮級中學,登上這種報刊的幾率連萬分之一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