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工作的場所在高處,他們使用搭起的木架進行雕刻工作。
三國時代以來烽火不斷,搭木架攻城是常用的伎倆。比城牆略高,巨大的木架先在後方陣地裝配,然後載着士兵,用車和人力運到城牆正面。另外,也有將木架橫擺,等運到城牆時再突然豎起來的方法。
因爲必須運載穿着笨重甲冑的士兵,這種攻城用的木架做得極爲堅固。但是,玉嶺造佛像用的木架只供一個人攀爬,所以結構並沒那麼牢靠。與其說是木架,不如說是幾隻不粗的木頭撐開後做的立體樓梯。
當時木架的頂部正好及於佛的頭部中央,比眼睛稍低一些。
事先在巖面鑿有深孔,削好的樁子插入孔中當作踏腳處,再循樁子走到眼睛部位。
但是,姿勢若拿捏不好則很難工作。所以,將繩子套在佛頭上方凸出的岩石上,再用同一條繩子綁住身子使之安穩。雕佛眼的包選,採用的正是離開木架、身子趴在岩石上的姿勢。
木架的腳深插在地底。石能在包選工作時,在木架離地面約八寸的地方動了手腳。
用使慣的鑿子砍削木架的腳跟。不完全切掉,還留下一些,感覺還連接着。石能對所有的木架腳施了同樣手法。
在高度三十米處,一刀三拜正專注於造佛的包選無暇往下看。而且從高處俯視令人毛骨悚然,他一徑對着眼前的岩石,誠心誠意地舞動着鑿子。
再說,包選被鑿子的聲音掩住了聽覺,當然聽不到遠在下方的石能揮鑿削腳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