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晴空怒雲 第七話 伊爾-12 (第3/3頁)
天下霸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伊爾-12運輸機”的主駕駛員,是空軍獨立運輸團的副團長老丁,他全名丁得根,“東北老航校”三期學員,抗美援朝時期他曾駕駛着“米格-15戰鬥機”,多次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王牌飛行員直接較量過,不僅飛行經驗極其豐富,心理素質也格外出色。
丁得根發現“伊爾-12運輸機”左側活塞發動機和升降翼損壞,無法重新拉昇,高度只能越來越低,他立刻作出決定,要冒險在沙漠中採取迫降。此時“伊爾-12運輸機”越過一大片沙山,視線盡頭赫然暴露出一條紅褐色的古河道,從空中俯視,彷彿就是無垠沙盤中一道不規則的細微擦痕,由於存在着許多沙生植物,周圍又有相對穩固的大沙丘綿延起伏,所以始終未被流動的黃沙覆蓋,在它還未枯竭之前,或許曾是大漠與鹽沼交界處的綠州,又或許是某座古代水渠遺址,如今卻只剩下滿目荒蕪的沙蒿,對旅人來說已毫無存在的意義,也許只有在超大比例尺的軍用地圖上,纔會出現它的蹤跡。機長老丁和副駕駛員楊三喜還未來得及仔細觀察,“伊爾-12運輸機”就已拖着滾滾濃煙飛臨河牀,高度和速度都不允許駕駛員再多作盤旋,甚至來不及進行機動調整,只能盡力平衡減速,歪歪斜斜地撞進了水流枯竭的河牀地帶。
茂密的沙蒿枯草,以及地面龜裂的深厚幹泥,形成了一道道天然減速帶,只是“伊爾-12運輸機”起落架和發動機螺旋槳都被沙蒿纏住,機身在巨大的前衝慣性作用下,仍是打着橫在河牀子裏滑出數百米。駕駛員老丁迫降動作正確,操縱得當,雖是接地較重,但既沒起火也沒爆炸,“伊爾-12”安然無恙。
從“伊爾-12運輸機”上倖存下來的成員,互相攙扶着陸續鑽出機艙。此時艙外烈日炎炎,到處都是明晃晃的炙熱,幹河牀及兩側的大沙漠中,不存在任何生命跡象,滿天湛藍,空氣中沒有一絲風,死亡一般的寂靜和酷熱使人無法承受。
劉壞水至今想起這件事情來兀自心有餘悸,多虧當時的機長是老丁,他後來才聽說這類蘇聯製造的“伊爾”運輸機,在設計上有個致命缺點,主燃料箱都裝在機腹底部,並且不能進行空中放油,在沙漠裏也指望不上起落架,機身在迫降滑行的時候,肯定會與沙礫產生劇烈接觸,無論能否平穩着陸,只要油箱破損,再摩擦出半個火星,就會立刻起火爆炸,在當時那麼緊迫複雜的條件下,能夠迅速作出反應,並敢於嘗試迫降,如果沒有出衆的技術和膽識,誰能做到處變不驚?
“伊爾-12運輸機”在迫降點緊急着陸,雖然並未起火爆炸,但是衝擊過程中還是有人員傷亡,副駕駛員楊三喜不幸犧牲,當時通訊人員試圖用“光學無線電”發報與總指揮部取得聯繫,希望尋求附近解放軍部隊的支援,由於運輸機剛剛進入新疆境內的“庫姆塔格沙漠”,應該距離玉門關不遠,可是經過隨隊的測繪人員定位,竟發現迫降點的座標大致是“北緯40度52分2秒,東經91度55分22秒”。
測繪人員驚得呆住了,因爲“座標”不會有誤,這段數據顯示“伊爾-12運輸機”迫降地點,是位於“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荒漠”之間的無人區,與此前估計的地點相差幾百公里,也就是說在衆人失去意識的短短一瞬間,“伊爾-12”已由東向西橫穿了庫姆塔格沙漠。航空事故大約發生在正午12:30分前後,所有配帶的手錶人員,都發現自己錶盤上的時間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