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知道有種讀者,他們在閱讀一本書前,是絕不會去看相關介紹的,導讀自不待言,甚至連封面、封底文案都儘量略過。究其原因,不外乎想摒除先入爲主的觀念,以最純粹的心態欣賞作品,某方面來說也是種自保——尤其是推理小說,既然不知何處會有泄漏關鍵劇情的危險,只好杜絕一切可能管道。
那麼,可以想見這類讀者在讀完《誰殺了她》之後的反應。“啊,這樣就結束了?”“兇手到底是誰……”“該不會沒寫完就出版吧?”諸如此類的疑惑。
從這點來看,有點預備知識或許比較好,若是讀過先前獨步出版的東野圭吾隨筆集《大概是最後的招呼》,對本書的“預防針”就更完備了。裏頭詳細記載了這麼寫的理由:一般的猜兇手小說,讀者心態就像《名偵探的守則》其中一篇意外的兇手所描述,會以類似賭馬的賠率來猜兇手,並不會認真去推理。東野百般考量之下采用這種寫法,目的就是強迫讀者一起動腦借用古典推理的理念來說,就是與偵探來一場“智性遊戲”,可說是一種嘗試。本書在日本出版後編輯部接到數不清的詢問電話,網絡上也引起廣泛討論,就這兩點來看算是成功的——儘管作者出版前老是擔心讀者前來抗議。
會擔心是有理由的。可能有人認爲東野杞人憂天,即使是推理小說,結尾不明或是交由讀者決定的作品所在多有,何必這麼提心吊膽?但《誰殺了她》與所謂“開放式結局”或是“哪種結局都不好,乾脆沒有結局”的 riddle story 式謎題故事寫法不同,主角康正與系列偵探加賀,最後明顯對真相是有定論的還特地暗示垃圾筒裏的藥包與慣用手的線索,擺明是給讀者的餌。換言之,這不是“結局交由讀者決定”,而是“我有準備結局但就是不告訴你”,說難聽點,等於是和讀者作對。也難怪東野會惴惴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