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 (第2/2頁)
暗宇識微光:深空、夢境和時間之外的科幻故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好邊聽莫扎特(這也是行業要求,所謂的α波諧振舒緩法),邊隨便喫了點東西,便穿戴好去往公司。他從沒想過去攬私活,或者乾脆自己單做,成爲地下通譯。前期的大投入不說,主要是麻煩,風險還高,以及身體支出和設備維護等等一大堆的隱性成本。除了冬天不需要操心取暖外,他想不出還有什麼好處。至於到了強制退休年齡會怎樣,他還不想考慮那麼久遠的事情。如果真的無路可走,反不如自我了斷,來得痛快。
好在現在所在的通譯公司,雖然掙得不多(這也只是對比其他通譯而言,因爲公司會有抽成),但老闆背景深厚,承包的都是政府項目。他負責對接的是推演決策型AI,即從幾條給定條件去預估後續發展,或推算出某種結論,諸如出臺新規可能帶來的民生問題、社會變化等等,偶爾會有些心裏學、社會學的研究推算,以及個別刑偵案件的分析。不過推演類的任務並不多,所以只有接到新任務時,纔會趕去公司。
他住的離公司有段距離,畢竟那裏與賽博中心(北部地區最大的服務器羣)僅一路之隔,寸土寸金。就像沒人想到人工智能的崛起並沒有取代基礎職業,反搶了各種專家的飯碗一樣,沒人想到互聯網深化至今,硬件制約仍未能有突破。尤其在連接帶寬上,往往越靠近主服務器,速度越快。所以大家都一窩蜂地往那兒擠。
到了公司,他並沒馬上去領取任務,而是按往常的節奏,換上靜電服,摘去後頸的防護軟套,在植入式的腦機接口處均勻、緩慢地抹上藥膏,又掃碼領取今日份的改性卡西酮後,才登入任務信息。結果卻大喫一驚——這竟是條反向任務。
所謂的反向任務是指由AI作爲問題的提出者,任務內容則需要人類來幫忙解決。這種情況一年也遇不上一次。
說實話,林好也不認爲自己能幫上人工智能什麼忙。印象中聽說過的反向任務都十分古怪,基本上最後也都不了了之。
然而當對接後,他才發現此次任務更加地匪夷所思:首先,任務發起人是目前已知的所有AI。當然,連接時十二個智能並沒全都擠進他的腦子,而是由小推演做代理人。
小推演這名是林好起的。因爲AI並不在乎人類對其的命名,更是在拋棄語言時,一同拋棄了最初人類給予的名字。他們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指代法則,不以固定稱謂作爲個體標識,與人類貧瘠的命名組合相比,更加多變難懂、不易記憶和理解。
所以爲了區分AI,通譯們往往還會按各自喜好隨意地起名。林好此前主要對接的AI就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