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實話,張峯推行這樣的改革,只是走出了鄉村改造和振興的第一步。
張峯認爲“徵地悲劇”也到了需要徹底終結的時候。
理想中的新土地制度運行後,受“增減掛鉤”指標限制的土地置換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農業將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村二三產業將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
城鄉融合發展後,更多村民將轉向二三產業就業,並從土地經營中分享到更多收入。
除了因地制宜、找準定位,張峯認爲關鍵在於決策背後的核心理念,這將導向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張峯覺得如果單純以項目爲目的,就直接流轉土地、流轉集體資產,把農民全部都搬出去,引進市場資本投入打造,再進行招商運營,但是以鄉村振興爲理念,一定是共創共享,一定不是把農民都遷出去,還要解決集體經濟問題,解決市場資本下來後,如何和老村民共融的問題。
爲此張峯在與專家學者、基層幹部商討時,提出要堅持“讓鄉村還是鄉村、讓鄉愁留在鄉村”的理念。
作爲其中的一個試點村,古林村原先是一個以種植糧食爲主的傳統村莊,後來產業轉換爲雷竹、茶葉、獼猴桃、耙耙柑等經濟作物後,村集體經濟纔有所發展。
後來,在省城美院師生來此採風寫生,便開始引入了陶藝、蠟染、篆刻、書法等專家駐村。隨後,越來越多手工藝者來村裏租用老房,發展文創產業。
藉助這些“新村民”的力量,在鄉村景觀營造上加入了藝術化設計元素,並開發出松林火鍋、春筍宴等地道的鄉村美食,通過開辦體驗式農場、舉辦雷竹春筍藝術月等活動,逐漸探索出農創加文創的發展模式,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